品牌专访 | 非虚构写作学校“中国三明治”

传统媒体人通常有这么几种出路:自媒体、公关、电商。

经营着非虚构写作平台“三明治”的李梓新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把媒体人最核心的两大能力,好奇心和故事力,发展为一门生意。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来自西方新闻界的写作文体,说白了就是“讲个精彩的真实故事”。“网易人间”和“真实故事计划”都是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范例。

与这些非虚构作品展示平台不同的是,“三明治”是行业里唯一一个进行非虚构写作教育的平台,也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集团背景、不拿融资、没有补贴、长期自负盈亏的文化机构。

这在文化行业里,实属不易。

“三明治”靠教普通人把自己的故事写精彩,不仅盈亏平衡,还让创始人李梓新自由自在地做着各种创新的尝试。

01.用产品思维设计写作课程

正在庆祝成立八周年的“三明治”,有着几条清晰的写作产品线。如果你熟悉互联网产品,对这些产品逻辑应该不陌生:

  • 每日书,售价249元,持续30天,每天在线上打卡写下至少300字,根据不同的完成程度有奖品奖励。每日书在石墨平台进行,你可以在文档上写自己的文字,也可以点进“同班”别人的文档看每一个字符是怎么被敲出来的。你的作品,会在50人的“班级”里被人看见、评价、夸赞。每日书运营两年,30天完成率约50%,重复购买率达40-50%。
  • 短故事,售价499元,一对一的写作指导,12-20节线上线下课程,从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到结尾,均有对应课程,学生作品会辅以详细的跟随修改意见。
  • 划水笔会,399元/全年,持续一年的线下写作活动,让写字的人见面。
  • 此外,还有不定期举办的线下写作工坊,以故事为核心的五原路“五原市集”和更大规模的大悦城“写作生活节”,以故事呈现上海新华路社区文化的《新华录》,受MoCA邀请的故事展览“故事·三明治 Story Pi”。以及今年初在外滩BFC文创里举办的“故事小宇宙”写作市集。

在这些产品线和宣传活动之上,“三明治”将写作这件事向两头延伸:更生活,更文化。而最好的事情是,一头牵扯生活、一头牵扯文化的三明治,八年以来一直是自负盈亏,没有任何政府补贴和资本介入。写作产品线贡献了60%的收入,企业政府等机构合作贡献了40%。“我们一直是基本打平,小有盈余。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 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这么说道。

02.谁在买单

在这个时代,买私教课可以被理解,买企业经营课可以被理解,甚至买短视频教学课也可以被理解。

写作课?

严格说来,三明治给到学员的,不仅仅是写作课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被看见的认同,和实现梦想的通路。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从微小的习惯开始,到严肃的宏大作品,再到作品的发表,领取正式稿酬,出书,做展览,一步一步,滋养着写作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写作本来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应该跟旅行、文创等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就做了很多这样的项目。我们组织活动,在台北诚品书店顶层阁楼开展写作头脑风暴。虽然收费不便宜,但有人愿意去上这样的课。写作其实是观察这个世界,以及和很多人交流的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梓新的中国三明治,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传统媒体以时间和平台达成的对人才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而这些人才在平实的生活故事里所堆垒起来的价值观,正可以说是三明治所倡导的文化核心。

三线城市的公务员“阿馒”,为排遣生活郁结参加每日书。这个“偶像包袱很重的人”,抱着“自己的文字想被人看见”的强烈欲望,作品如愿以偿收到好多回应,最终成为每日书的“班主任”。

多年以来,三明治平台积累了几千名长期写作者。从最初需要学习写作技巧的媒体人、营销人,到后来的学生、自媒体人、甚至公务员,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自己故事的欲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别人的故事里,跟着精彩地活了一回。事实上,算上三明治初期的主动采访报道,这个平台在八年内,已经累积了数千个故事,以及近5000万字的日常记录。

越来越多的人,正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五原市集“和“写作生活节“,就是写作生活方式的立体呈现。创意集市上有文创的本子、手账,也可以体验抄自己喜欢的名著,还有和陌生人对话、表演戏剧、在“梦想殡仪馆”超度自己曾经放弃的梦想,帮别人用文字看病的“诊所”等等。一切跟文字元素相关,跟故事相关的,都可以在这里呈现。故事可以跟空间、跟生活方式联通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的东西。

2017年5月,“三明治写作生活节”在大悦城举办。2019年1月,写作生活节的升级版“故事文创小宇宙”在BFC落地。

2014年3月,“三明治”在上海市中心五原路开出 “故事公园”,实现一个故事的所有生产流程:听故事、讲故事、策划故事、采访故事、发生故事。2018年,搬至上海市建国西路,成立更复合型的以故事为核心的创意中文空间形态。在这个市中心大到奢侈的场地里,包括房租和10人团队的工资、日常运营费用在内的成本,全部以写作课程和机构合作运营,盈亏平衡。

03.李梓新:大步跨来跨去,在哪都有信心活下去

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是个成长自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又在商业和内容写作之间大跨步打了几个来回的非典型媒体人。

三家主流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外滩画报》。25岁,这个潮汕男孩就成为了《东方早报》最年轻的副主任。从记者,到副主任,到主笔,近20年的传统媒体经验,采访对象从英美法俄大选总统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累积起来几十万字的严肃报道。

两次公关公司经历,曾接到周星驰电影《功夫》的全国推广,也位高至副总,管理客户和收入。

也曾在香港大学和汕头大学负责学院宣传事务,而后举家至伦敦求学。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我最大的收获是拥有无论在哪儿都有信心活下去的能力。手艺在自己身上,不用非借助某个机构去做事不可,这其实是我内心最大的安全感。”

在香港大学工作期间,文科出身的李梓新自学了网站搭建。伦敦回来之后,他亲手搭了“中国三明治”网站。

“中国三明治”最初是一个以采访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媒体平台。2011年,中国个人意识刚开始觉醒,有人尝试间隔年,有人辞职创业,不按常理出牌的中国人有太多精彩的故事。“三明治”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人的故事以“当事人口述+专业编辑”的形式得以呈现。

“上海那么有趣,我做条线记者,认识的有趣的人其实不多,我很好奇同龄人在做什么有趣的事。”李梓新把这些“同龄人”,定义为30岁上下,感受到来自事业、发展、生活、家庭等多层次压力,同时又试图保留自身理想的一群人,也就是“三明治一代”(The Sandwich Generation)。三明治一代是第一代思考并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中国人。

在那个没有KOL,也没有社群经济的时期,“三明治”用故事聚集起了一个来自各行各业、拥有相同价值观的社群。“三明治里的人,很多都互相帮助过创业,比如有人专门指导天猫运营,有人专门提供政策咨询。这个社群没有很商业化。”

到了2014年,三明治平台上已经累积了800多个故事。李梓新正式辞职,全职经营“三明治”,把教人写作这件事,变成一门生意。

事实上,辞职后没多久,李梓新就已尝试过教人写作,4节课999元。 “可能是最早的知识付费了,还挺多学员的。” 这也是三明治产品的最初雏形。

如今,三明治已转型为国内领先的非虚构写作平台,拥有近30万的学员和粉丝,到处都有人听说过。

 “媒体虽然崩塌了,但是媒体人的写作、表达、传播,还是很好的财富,值得在新环境下再运用起来。学校里教的讲故事技巧是远远不够的,你看,就是写个寻狗启示,或者在网上和人撕逼,哪里不需要讲故事技巧的?”

04.25岁的主编们,和更具实验性的三明治

 “当初的三明治社群成员,现在都已经是四明治了,”李梓新笑说,“这个平台已经进化,我的两个主编都是25岁的年轻人。不过我在那个年纪也挑大梁了,他们可以的。” 如今三明治的团队里,大多都是90后、95后的年轻人当家做主了。

团队的进化带来内容的进化。三明治的故事主角,已从原先的30岁上下,转变成了以年轻人为主。

每日书就是“年轻人”自行创意、落地执行的项目,运营两年,学员已经超过4000人,一半的人会重复购买。以一件如此文艺且小众的事情来说,不能不说是值得骄傲。

对这个年轻的团队来说,最困惑的事莫过于角色的快速转变。团队成员从文字创作、日常运营、策展,几乎无所不做。

“我的原则是,团队的招募、培养是一种必要的投入,我从不吝啬成本去让团队有机会成长,比如在大悦城做的写作生活节,成本投入之后并没有期望立即营收,但我在这个项目上一开始就是为了锻炼团队。” 李梓新说。

事实上,李梓新在团队投入上的不吝啬,甚至是以个人收入的让利为代价的。“但是团队成长了,我才有时间去做更试验性的事,比如和艺术做更多的结合,研究在地文化,走出中国去做故事展览等等,这些对我来说才更重要。我本来就是个自由自在的人,不喜欢被资本束缚住,连出门旅行也要屏蔽投资人,也不喜欢进商场开店,遵守那么多规则,春节都不能放假还要开门啊。”

“不过这也是因为这两年我太太的创业做得好了些,我养家压力没那么大了,才可以接受三明治每年不盈利只是打平的状况,更多把注意力放在更自由、更实验性的创新上。”

今年,三明治逐渐开始推行不少新的尝试:发展出子品牌“少年三明治”,提供儿童中文写作课程;专营文创的“灵感商店”启幕;3月下旬即将到来的八周年庆pop up store里,他们还真的把“中国三明治”做成了一道可以吃的菜;这块“三明治”的滋味,正变得越来越丰富。

发表于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配图版原文链接
塞米按:后来三明治搬去了更大更豪华的办公室,李梓新在疫情后携家搬至英国远程管理公司,后考虑子女教育又搬回了上海。他们是真正的国际公民。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