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有很多人在做社群。
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新鲜,只不过早年间陌生人下班时间聚到一起是个人行为,这几年变成了企业投钱投人去做的事。落到实处,大致有这么几种意思:
一,业余爱好活动
二,卖货、交换小便宜信息、交换中介信息
三,创业小老板苦水大会
(有遗漏的请在在后台留言,我补充进去)
之所以这几年时髦起来,是因为据说“引入社群”可以曲径通幽地赚更多钱。尽管那些小规模插花、画画、手工、厨艺、瑜伽、冲咖啡、艺术展活动,似乎哪里都差不多,也算不清楚这曲径是怎么通的幽。
与大品牌、大企业在社群上的困惑不同的是,在采访小众品牌的过程中,我发现社群不仅是一种营销手段,更是识别、连接、成就小众同类的基础。小众品牌,天然就是社群化的。而他们对于社群的共生和运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群本来的面貌和潜在的能量。
下面这个案例,来自我认识很久的运动潮人Joan。
Joan从台中来上海,身份很复杂:网红健康饮料店主, 单板滑雪店项目合伙人,潮牌户外集合品牌店铺及社群运营,也是几个运动社群的核心灵魂人物。
她的社群充满了爱运动的潮流人,活动频次高,报名率高,气氛活跃,群体信任度高,并直接促成了新品牌业务的发展。
我们坐下来聊了聊。以下是从她的分享中总结的,关于理想社群的五个关键点。
—
01. 社群感这种东西,是从小就有的
—
Joan出生于80年代的台中,并没有很多娱乐选择。一群爱运动的小孩,通常放学之后会聚集到附近仅有的一两家球鞋店里,和店主一起聊限量球鞋,聊新款发售,聊国外论坛的消息,一待就是很久。“其实我们这批小孩,从高中就开始玩球鞋,追Supreme了,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东西。” Joan说道,“只不过最近两年开始成为潮流了。”在Joan的职业生涯中,只有短短1年时间去做了和运动无关的事,其余时间,从最开始的运动服饰品牌设计师,到后来的运动饮品店, 单板滑雪店,运动潮品集合店,都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和同样喜欢这件事的人一起。
有时候成人的理想工作,是早年记忆的翻版。而童年时期的呼朋唤友一待一下午,是成人版社群最核心的形态。
—
02. 线下店是同好者互相识别聚集的入口
—
Joan最初成名的店在愚园路的Indoor Oasis,从快闪店发展过来,卖很好po朋友圈的霓虹色健康饮品。除了喝饮料之外,你还能在店里买到单板、运动袜、运动舒缓胶带、自行车配件、户外杂志,有时会搬开所有椅子,在一整面墙上放映极限运动的影片,呼朋唤友地来看。Bob Dylan获奖的那一阵,店里卖过他的诗集。Joan说,“我想做的从来都不是一家单纯的饮料店或者零售店,而是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放在一个空间里,和同样喜欢这些东西的人分享。”
对很多线下开店的小众业主来说,店面通常是一个精准流量的入口,功夫在店外。
—
03. 安心感
—
Joan的社群“体育课”,诞生于一个不经意的想法。最开始在Indoor Oasis,店铺杂事把私人时间都占据了,Joan琢磨着把自己喜欢的运动放进工作里一起,诞生了“体育课”,做“城市里可以快速聚集的轻运动”。超出期待的是,体育课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每周几次呼朋唤友地组织各种飞盘、野外独木舟、骑行活动,每次总是很快就满员。并且来参加活动的人,有时候甚至到第四、五次见面才聊天,大部分都是单纯来一起流汗的。这样的气氛,给了社群成员很大的安心感,也让这个社群拥有强大的粘性。
社群把人聚集起来,要么专注地卖东西,要么专注地玩耍,目的要明确,路径要简单。这意味着社群的核心人物,本身就要专注、享受、简单。有些社群,由商业模式引领,挂着生活方式的旗,设计一条完美的销售转化路径,通常都走不到那一步。
—
04. 从爱好到事业,是社群发展的健康路径
—
Joan的身份非常多变,背后的脉络却十分清晰:从Indoor Oasis发展出的体育课社群,引来了Boarding School 单板滑雪店的开店项目机会;在Boarding School社群做市集的时候,被素然集团孵化的独立户外运动服装品牌安高若发掘,邀请做他们运动走秀的素人模特,一直发展到与安高若合作滑雪服设计,到二世谷拍摄滑雪纪录片,一直到后来加入安高若负责店铺运营和社群活动。一路走过来,Joan的生活、爱好和工作,和社群紧密地绑定在了一起,也给同在这个社群里的人带来了他们擅长的工作。
社群的最好发展路径,是从业余爱好到事业发展。Joan的社群更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村落,同好者走到一起,共同玩耍,共同成就,共同发掘新的机会,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
05. 滞后性
—
在采访里,Joan不断地提到自己是“个体户”。“我每天起床都面对盈利的压力,房租和员工工资一直在那里,每天都要想怎么吸引客户。”但是从辞掉服装设计师工作出来自己做饮品店的那一天开始,Joan一直干做着极限运动圈的个体户,也在这两年迎来了运动潮流的兴盛。“其实我很高兴这件事现在变得这么红,”Joan说道,“很多事情都是要等的,投下去的精力,可能要滞后很久才能看见好的结果。就好比VANS在草莓和迷笛砸了10年的钱,这两年才慢慢开始看到效果。”
不得不说我见过很多成功的小众品牌主,都有着超出常人的运动习惯或背景。为什么?因为等待这件事,杂糅着耐力、对痛苦的承受力、对孤独的忍耐力、对现实的积极心态,运动人群在这方面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堪称优秀。
—
发表于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