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食为百业之王。餐饮这个业态很有趣。
有些人做投资,有些人做大厨,有些人做广告,有些人开出租车,有些人做设计,有些人拍电影,有些人搞乐队,有些人画画。最后他们都去开了餐馆。
如果你坐在一间馆子里仔细观察,可以从选址、菜品、装修、服务人员、外卖情况、甚至开闭门的时间里,揣摩出这个老板以前是干嘛的。
虽然他们都开餐馆,但本质上并不在做同一件事。
事实上,餐馆老板的核心追求,决定了这个小馆子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往大了说,百业皆如此。
这期剖析一家名声大噪的中式小酒馆。如果你喜欢,那么我们可能也是一类人。
以上。以下。
—
01 . 文化指数:五颗星
—
浮生酒馆的文化感是强烈而迷人的,混杂了80年代复古、摇滚乐和新龙门客栈式的江湖烟火气,就好像小时候隔壁班那个爱看古龙金庸、听摇滚乐队磁带、呼朋唤友的男生,把梦一直做到了今天。
在本质上老板KT确实做到了自己最初在品牌PPT里描绘的样子:一家有好酒好菜的中式官道驿站。客人陆续地推门进来,抖抖身上的尘土,点上一壶酒和几个称心小菜,跟旁桌聊起外面的消息,再骂骂一路上的辛劳和折损。遇上困境的人大家帮着出主意,伤心的人拍拍他的肩。背景音乐放着Petula Clark的The Windmills of Your Mind或是左小诅咒的爱情的枪。
再晚一点,隔壁育音堂演出结束的乐队就过来了,习惯深夜作息的广告人也过来了,酒上得更频繁、嬉笑怒骂更大声、醉得更快。到了深夜,音乐人、设计师、摄影师、写作者、落魄的艺术家和无法接受自己中产面目的创作者们,和身边的陌生人就着一桌子吃剩的辣椒和鸡骨头,认真地讨论酒后话题:关于爱情、理想和这该死的世界。有时有争斗。
凌晨大家散去,可能会收获一两个新朋友,或者一两段新恋情,也可能是一桩生意。
九几年的时候,KT的爸爸买了台当时还稀奇的组合音响。小KT刚开始听古典、后来偷摸着听麦当娜、再后来是Bon Jovi。大学时候KT去北京学了打鼓,组了乐队。后来KT打工了一阵,因为“不想挤地铁”而辞职,思考了一年人生,开始自己开店。在浮生之前,有过一家老友记主题的Central Park咖啡馆。一家店的文化,取决于主理人;而人的文化,是植根于血液的。你可以学A面的模式,但B面的文化,是后天学不来的。
—
02 . 社群指数:七颗星
—
浮生酒馆堪称是客人们的养成系宝藏。老板KT与其说是经营者,更像是一个热心组局的朋友。这个朋友糊里糊涂的个性,让老客人不自觉地承担起一部分帮忙经营的职能。
刚开业的时候,这个位于地下一层、完全没有任何地面露出、所在空间也没有任何象样宣传的新生小酒馆,生意清淡了好一阵。第一批老客人和KT一样满心担忧。有客人不仅天天造访,结账时还有意无意地多给一点钱,“希望这个地方能撑下去”。
后来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第一次进店的客人略感局促,老客人会帮着招呼并挤出座位,KT会劝着先点一轮shots松快松快神经,让他们迅速进入店里其乐融融的氛围里。
浮生酒馆不接受预定,下午5:30要开始在门口排队,再晚就要看缘分。有一天KT拉了微信群,主要是为了解决老客人跑来要等好久的问题。客人在微信群里问还有几桌在排队、有没有莴笋、有没有猪颈肉。KT有时候会在群里得瑟昨晚又来了什么大咖,或是哪个糊涂乐手掉了小提琴、掉了包、掉了魂。有时会有演出预告、音乐活动,然后激起一阵关于“被工作击垮无法去嗨”的小型集体吐槽。到如今,浮生一共有3个微信群,500多个“浮生风格”的朋友,其中不乏传说中的大咖。
疫情期间,KT在几个微信群上了预包装套餐外卖,点单方式是把菜单做成图片扔到群里,客人点单的时候需要把图片截屏勾选,再发回群里at老板。如此原始的方式,从早到晚几乎订单不断,甚至有远在英国的铁粉认真地与KT探讨是否能跨国快递。这个原始的“线上外卖系统”发生过两件有趣的小事:一是有个老客人终于看不下去每次群里进新人KT都要发一遍图片的做法,帮着做了个公告栏链接,还写个了文档教KT怎么操作;二是外卖试行了一段时间,有客人迟疑地在群里给KT算了笔账,才发现套餐总价算错了,大家在群里哄然笑了一通这个糊里糊涂的老板,算是疫情期间一个不错的乐子。
这大概是社群最美好的样子:有人给落魄的灵魂们造了一个收容所,于是大家都努力地让这个地方活下去、活得更好。如果可以,我大概会把这个维度的评分星星打满整个一行。
—
03. 运营及坪效指数:三颗星
—
浮生满座不到30个人,晚上开始营业一直到凌晨。第一轮5:30-10:00之间正经吃饭的能翻个2-3桌,第二轮10:00以后正经喝酒的能喝到天光鱼肚白。先点几个小菜,然后来个大几壶一顿猛喝的,利润比较正常;如果只点菜,就让人叹气。
小店经营,节俭为主,基本都是老板KT、老板娘和几个做了多年的员工在经营,艰难的时候再进一步减员。从开店到正常运营,爬坡用了1年左右。
今年是浮生开店的第3年,熬过刚开始的艰难期,呈现出了比普通小店更强大的口碑传播力和社群凝聚力。
这是典型厚积薄发的小店,也是典型的适合低保底租金/爬坡式提成两者取高的商户。如果你能把他们看作是IP着力发展,可能会看到更惊人的收益。当然,几乎每个商户都会和业主谈“共同发展”,要下决心offer这样的条件,你得先有慧眼识珠的直觉。其实这和投资是一个道理,透过那些PPT、财报,最终看的都是人。一个场子要旺起来,首先业主和商户得是一类人,其次商户和商户也需要是一类人,这个核心圈层得先和谐,然后才能吸引到你想要的消费者。所以什么样的业主做什么样的场,这是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的。
浮生酒馆的租金过高,怪我当初的没经验和短视。事实上除了有经验的大型开发商之外,城市更新、街铺,很少有人会告诉商户,租金具体不能超过营业额的多少百分比。而不同背景的商户,对开店这笔帐,认知程度也不同。
—
04. 线上化指数:三颗星
—
很有趣的是,一般真正在文化、社群方面表现优秀的小店,很少有走线上化路线的。Lolo love vintage、育音堂、浮生酒馆都是如此。
KT堪称“山顶洞人”:没有信用卡、没有储值卡、裤子屁兜里常年放着一沓现金。开店最初,KT十分抗拒大众点评,到现在为止,点评上也只有地址和开始营业的时间,没有留任何电话号码,更不要提点评推广和优惠活动了:一来是点评的各种费用过高,二来看点评过来的客人,对酒馆文化往往不甚了解,店里氛围也融入不了,还有一大批打卡网红,点一两个小菜,拍一大堆照片走人。这对讲求圈层人群的浮生酒馆来说,产生了反效果。
后来的发展呈现出了社群的强大力量:各种看微信推文来的、从点评来的、朋友介绍来的客人,会在浮生店里的社群氛围和老客人的参与式管理下,产生教育、筛选和留存的效果。
这是KT想要的方向:把不多的位置留给真正喜欢这个地方的人。
往往能线上化的,都是A面:模式、技术、风格、供应链;而能产生差异的,都是B面:文化、氛围、性格、理想。B面这个东西,不是做几个线上系统就能解决的。
—
05. 韧性指数:五颗星
—
浮生酒馆的老板KT是一个敏感、仗义且长得像腾格尔的人,情绪起伏颇大。在经营一家小店的各种跌宕起伏里,KT在“猛男嘤嘤嘤”和“猛男向前冲”两个状态里来回倒腾。
一直推着猛男向前冲的,是每晚在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看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推心置腹喝酒聊天的生活方式。
浮生结束爬坡期之后,有客人发现酒水价格居然降了下来。被问到的时候KT还挺不好意思,表示现在经营挺稳定,不用赚那么多,还是交朋友重要。
疫情里,大厨被迫无家可归。KT仗义地让他睡在店里,并向他承诺:只要有浮生在,这里就是你的家。过几天深夜,KT给几个老客人兼朋友发一条了长长的微信,大意说:这个城市,看整体的时候是数据,看个体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在做牺牲,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个体。
这些很不“餐馆老板”的事,让客人觉得这里是个大家要一起保护的家。
—
06. 发展指数:五颗星
—
几年前我和KT聊天的时候问他希望未来这个店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他说:最好是脱离我的时候,客人和客人自己也能交朋友,气氛还是融洽,老客人带新客人,我就负责在旁边给他们倒酒。
在一定程度上浮生酒馆已经做到了这个样子。再往后看几年,这个人群会怎么生长,是件有趣的事。
从圈层业态的发展路径来看,从一家店,到一群人,到一个行业生态的路径,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总是不断地会有人在夜半三更的B面生活里发现真实的自己,然后B面慢慢代替了A面,成为新的传奇,继续感召更多的人。
我期待浮生酒馆成为一个文化层面的品牌。
圈层业态的生命力不可小觑。他们是个性前置、社群前置、生活方式前置的代表。这需要一个可以让每个独特鲜活个体自由生长的体系。事实上,这是比当下模式前置、技术前置、系统前置更复杂、更艰难、但更让人期待的未来。
—
发表于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
塞米按:这家店后来因为不可抗力关了,但社群依然活跃。最新消息是有新店要开,拭目以待。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