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 | 一个城市更新的假故事

我写了很多品牌和趋势,很少写城市更新项目,大概因为自己做这行。

但入行超过15年,前后经历两波行业热潮,从一个小公关一路跨界营销、招商、拓展、项目统管的各种角色,真的是挺感慨的。

这两年开始我觉得,很多时候事情最后没做成,不是因为某几个人的错,而是时候没到。

时代的发展,就是每个齿轮都按自己的节奏转动,经过无数个错位,终于有一天卡在了彼此的关键帧上。

2021年第一篇,我给你写个故事吧。

我一直想写这么一个故事,带你们旁观每一个齿轮的世界,看他们转动的方向和节奏,看他们是怎么咬合到一起,又是为什么会慢慢错开。

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都是我的错。希望这个捏合了真实事件和人物的文学创作,可以给外行人一个好故事,给内行人一杯好酒。

一共3集11段,看完大概要30分钟左右。

以上,以下。

第一集

老秦 >>

老秦没想到早几年客人用来抵工程款的那栋小破楼,如今会变成香饽饽。

本来也就是个郊区无人问津的三层小楼,做过几年的洗脚城,前两年一扫,就空关了挺久。

客人提出拿这个楼抵款的时候,老秦老大不情愿。要不是看在对方天庭饱满、眉毛浓密,今后的事业运估计不错,老秦是绝不可能接受的。

老秦让自己的工程队把小破楼草草翻新了一下,就交给了自己的亲小舅子打理。小舅子头脑还算活络,一楼租给了一家银行、一家小超市;二楼分割成小间,逐渐塞满了各种美甲店、按摩店、纹身店、奶茶店;三楼是给老秦准备的“私人会所”,囤了一批茅台,专门用来招待各种人物。小舅子一个月去晃悠两三次,其余时间就交给物业公司打理。说是打理,其实也就一个保安、一个保洁。租客们倒也没其他期待,两头都落得日子安稳。

后来老婆跟着老秦手下一个老伙计跑了,理所当然地拉走了小舅子,离开前还拿小楼去银行做了抵押。老秦一口一口地吐烟,最后只给了物业公司李经理一句重要指示“租金一分不能少”,然后就眼不见为净地再也没管过。

前两年唯一的消息,就是老秦企图把小舅子踢出局把钱追回来的官司失败,又上诉,死等着高院开庭,一等就是五六七八年。小破楼就这么不温不火地营着业,老秦也不咸不淡地收着租,直到片区张主任郑重其事地给老秦发了个红头函,邀请参加“片区更新企业座谈会”。

“那要说我们这片经济发展好啊,”张主任重重地拍了拍老秦的肩膀,“现在这片也算市区了,你这个楼的位置很关键,是今年的重点项目。必须来啊,必须来。”

老秦听不太明白“项目”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今年整60岁,越来越压不住工地上的尘土飞扬和牛鬼蛇神,也喝不太动茅台了。早点给自己留个不那么费心的后路,就能早点去美国看着那个臭小子。

再不济,“片区更新”怎么看都会用到工程队,不说别的,横竖都是单生意。

老秦猛抽了一口烟,对着张主任咧嘴:谢谢领导重视,一定来,一定来。

张主任 >>

那年过完春节,张主任把女儿送上飞机,长舒了一口气。

买了几份保险,置办了几套国内外房产,女儿往英国一送,就真的可以踏踏实实等退休了。

在这个片区工作了三十多年,流水的领导,铁打的张主任。这几年心态慢慢平下来,觉得人各有命,自己的命就是做一块好基石,完成每年上面传达下来的指示,尽力再为企业推动一些实事,一碗水端得四平八稳。

张主任的老婆开了二十多年的小中介公司,前几年也彻底交给了手下人打理。从最初开公司到现在,客户换了一代又一代,张太太慢慢觉得力不从心,不像以前那么容易签单了。越来越弄不懂现在客人的想法了,张太太和老公笑着叹气,是到了该退的时候了吧。

幸好一直都有买房产和理财的习惯,总算是跑赢了通胀。张主任有时候觉得,个体在这个时代能一直平平稳稳,还是需要一些运气的。

谁想得到稳舵突然要加码呢。

年初,上面好几份文件、好几次座谈会地传达下来,要求各片区落实“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领导亲自主持的片区动员座谈会,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业主们居然都到了,也是几年难得一见的景象。

张主任的笔记密密麻麻写了四五页,还是心里没底。

这个片区,说好确实好,早几年的几轮税收政策,再加两条地铁一通,引来不少大企业,带动周边的住宅、商业一起发展起来;说老也确实老,前几年那个大型住宅楼盘今年卖到了尾盘,片区又没新的住宅地块了,连商办地块都所剩无多。企业在这里的办公室,一租就是10年,逐渐都接近合同到期的时候,话里话外地流露出搬去其他片区的想法,新企业看着老旧办公楼也不太愿意来。商业更是发展缓慢,虽说也开了几栋商场,但是运营得不忍细看,尤其是老秦那栋小破楼:稍微好一点的牌子,看到从中庭慢悠悠拖过去的泔水桶和水桶后面留下的一条污渍,都纷纷被吓跑了;穿着睡衣的阿姨妈妈唠着嗑在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店里闲逛;厕所里五个马桶坏四个,剩下一个,马桶盖暧昧地闭拢着,打开可能有惊喜;各种墙面上层层叠叠地挂满了历年来加上去的广告灯箱,毫不介意彼此之间是否和谐。

这些问题,张主任每每想起来都头疼。

更新也是好事吧,张主任放下本子揉眼睛。毕竟离退休还有好几年,多学点新东西,人也有点朝气。

Edmond CHEUNG >>

业内说起Edmond CHEUNG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是有些八卦的。

比如他少年时期在女人街摆摊的经历,比如他曾经把一个项目的营收在三年里翻了好几倍的传奇,比如他被几家代理行哄抢一路抬高的薪酬,比如他自立门户的第一年就拓展了十几个旧改项目,改造成功到时髦小青年们甘愿搭一个半小时地铁去打卡发圈,郊区特有的大风吹着项目旁荒凉的空地,照片拍出来是时髦小青年追逐的赛博朋克感。

这位香港大佬不仅有经历传奇,还独立独行,不爱社交,长得也帅。

张主任每次提起Edmond的时候,都会说他那个在签约台上的段子。

“不是三方签约么,Edmond坐中间,”张主任就着口茅台,神采飞扬地和老秦描绘,“跟郑伊健一样的长头发,签左边就左边甩一下,签右边就右边甩一下,台下的小姑娘都被迷得晕头转向的。”

Edmond坐在张主任右手边默默地听,末了跟着一起大笑起来,一边笑还不忘记举起酒杯,和老秦远远碰了碰,赶上张主任的杯中进度。

Edmond一直知道自己是个混蛋。虽然这点他从来没承认过,但内心还是有点骄傲的。

混蛋才有生存空间。摆摊的精明小混混长大了,挤在一群乖巧的高材生里,不动声色地破坏规则。

尚鑫资本的Rachel第一眼见到Edmond,就觉得是合拍的人。她把他招揽过来,安排进自己刚收购的城市更新公司做新总裁。上任第一天,Edmond笑笑地对满堂高层说:“不肯交租?不肯交租你们就一个个到他们店里坐着,客客气气地死盯着他们,再不交,欠租通知打印成两米长的海报贴在门口,就当春节装饰了。”

“可这个品牌口碑和形象很好啊,”招商总监第一个憋不住,“给我们带来很多客人。”

Edmond死死地盯了她一会儿,慢悠悠地说:“那就由你负责解决他们的欠租吧,这个月底前补不齐,下个月头你就可以走了。”

Rachel没参加那个会,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这个八卦,顿觉知己。后来果然公司在半数高层换血、八成租客清退再招之后,报表一路看涨,Rachel在年终汇报会上,也是好好地出了一次风头。

夜深人静的时候,Edmond会坚信,每个混蛋都有个伟大的梦想。

在女人街摆摊的几年,灯火通明的每一个晚上都是奇异江湖,有客,有钱,有情,有挚友。野蛮生长的女人街,是Edmond商业传奇的开始,也是他从没表达过的梦想。

Edmond每次看到可能合适那个梦想发芽的项目都会眼睛发亮。那天他路过老秦的小破楼,绕着转了好几圈。

那天晚上Edmond约上Rachel喝酒。“我可能又看中一个项目,”Edmond直视Rachel说,“你有没有兴趣?”

Rachel笑得跟银铃一样:“你的东西,我一定有兴趣。”

不过Rachel并没有出现在张主任组的饭局上。越是好的东西,就越要矜持,这是Rachel和Edmond一致的想法。

Edmond给张主任和老秦的杯子都续满酒。张主任瞄了一眼老秦,又转向Edmond:“不如我们谈谈正事吧。”

Rachel >>

在市中心上班、戴着爱马仕项链、爱马仕围巾、拎着爱马仕铂金包的Rachel,怎么看都看不出来底薪只有一万出头。

不过Rachel并不焦虑。老爸留了一批商铺,再加自己前几年买的住宅,已经足够躺着收租了。

但是Rachel天生对钱有不同一般的渴望。每次自己投资的项目成功退出,Rachel都会有种跑在全世界前面的快感。

这种快感不仅仅来源于收益,更来自比大部分人都快准狠地赚到钱的优越感。他们都叫她“那个”Rachel。

Rachel穿梭在各种圈子、饭局和酒局里,在各种杯觥交错之间捕捉钱的机会。

Rachel看到Edmond的时候,感觉到一种残酷、利落、迅猛的江湖气。是一种熟悉的味道。

Rachel知道自己缺这种江湖气。她的触角并不能完全伸到对岸,但加上Edmond可以。

更别提Edmond看中的那个项目,位置优越,基础极差,再加上片区政策更新政策推动,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Edmond抛来的橄榄枝,Rachel不仅爽快地接下了,并且迅速果断地推动项目进度。

张主任的饭局之后还不到一个月,Rachel就和Edmond、老秦坐在了同一张签约桌上,照例还是Edmond坐中间。

签约仪式结束之后,四个人照了张合影。

求个不费心后路的包工头老秦、稳舵突逢加码的张主任、有梦想的流氓Edmond CHEUNG、赚钱快准狠的Rachel,四人站成一排神采奕奕的照片,成为了这个更新项目的开始。

第二集

Betty >>

Betty在眼前这个ppt上倾注了自己25年人生的全部梦想。

这个项目所在的区域是她童年长大的地方,后来在法国读书,一个人感觉孤单的时候,她想起这些街道和街道上被风吹起哗啦哗啦的梧桐树,会觉得心安一点。

看到这片有个改造项目在招研策,尽管薪水没涨,公司规模还小了很多,Betty还是义无反顾地投了简历。

留学背景、大行经验的组合,让Edmond多看了两眼。面试的时候,小姑娘热情洋溢地描绘自己对项目的设想,Edmond既满意,又觉得好笑,还隐隐有点担心。面试后不久,Betty给人事发了个策划案,是自己对项目的一些想法。人事转给Edmond。Edmond笑了笑,没打开就删了。

对薪水要求不高、还能立即到岗的Betty最后还是入职了。入职第一天她就开始埋头苦干,第一次发给上司看的框架初稿,就得到了一个大拇指表情包的回复。

在第一次季度汇报会上,Edmond特地安排了Betty上去自己给老板和领导们讲方案。漂亮的PPT排版,专业的调研和洞察,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和本土文化特色定位,再加上流行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由这个高高瘦瘦大眼睛的小姑娘讲出来,赢得了一片赞赏,连老秦都觉得还不错。会议结束之后,Betty收到了Edmond发来的红包,点开一看是,相当于她半个月的工资。

那天晚上,Betty走在下班的路上有一点雀跃。终于能把这些年看到的美好生活方式嫁接在自己的童年回忆上了,她觉得,这是自己人生巅峰的开始。

Lino >>

Lino从来没这么头大过。

建筑设计讲究规则。每根线条、每个步骤、每张图纸,都是用规则包裹起来的,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当Lino把老秦那栋小破楼的粗糙图纸拿到手,到现场仔细核对的时候,才发现得房率、层高、甚至部分面积的用地性质,都有不小的问题。

Edmond让Lino自己找老秦。打到第四个电话,老秦终于接了。太极打了足足2个小时,Lino头晕脑胀地败下阵来。最后还是Edmond自己给老秦打了电话,最终商定,多给两个月免租期,放在十年租约的最后。

Lino不知道这算什么解决方案,只知道和自己面临的问题一点关系也没有。

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可用于商业出租的面积还不到一半。

再加上Edmond要求,剩下的面积里需要挤进几十家商户,Lino想来想去,都过不了自己这关。

空间感这种事,就是越空旷越高级。排得密密麻麻,不是跟七浦路一样了吗?

更何况,只有那么一点点改造预算。Lino想起Edmond的话就气血上涌。

“材料用那么好干嘛,”Edmond挥着手说,“工期可以再压缩压缩,人工费也可以再砍砍,最后拍照好看就可以了。”

Lino嘴边的“垃圾”两个字,咽了好久才咽下去。她想起自己的建筑学本科、城市规划硕士,想起那些大师作品,和在设计院没日没夜加班的同学,还有自己手头的房贷,觉得人生有点讽刺。

和当初接受设计部还要监管项目工程和证照审批工作的事实一样,Lino接受了这个低预算、短工期、密密麻麻的调整方向。

那天晚上,Lino下班路上看到小自己快十岁的Betty一蹦一跳地走在前面,一时愣了神。

李翔 >>

招商做了这么多年,李翔什么都见过了。

其实市场一直是那个样子,最重要就是做好向上管理。

李翔第一次看到Edmond的时候,就知道他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所以看到那个漂亮的策划案,李翔笑了笑。

“要连锁品牌,坪效要高,租金要高,后台要稳,”李翔趁着快过年的机会,照例带了几张加油卡给各位代理行的兄弟送去,顺便让他们给自己的新项目帮帮忙,“租期5年,两年8%,租金高的可以放到8年。”

“佣金怎么算?”一哥们儿笑。

“放心,我搞定。”

李翔盘算着自己的KPI和提成,排了一下签约进度。这个项目,位置确实好,但是得房率也确实低,按使用面积算租金单价,几乎都能抵上一线商场的一楼铺位了。再加上开发运营商是新组的团队,品牌信任度不高。要在Edmond规定的时间里达成签约率,只能调整项目定位。那份漂亮PPT里的小咖啡、小文创、小书店,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租金和签约目标的。

但是这个话,李翔不会直接对Edmond讲。这么多年下来,李翔知道这种问题要交给时间。对这种体量并不大、又是二房东型的项目来说,不出两个月,Edmond一定会接受李翔推上来的租户。

“你们先聊着,等一段时间我给老板推。”李翔对代理行哥们儿说。

一场微不足道的干架 >>

“总电量不够这种问题你到现在才提出来吗?”招商总监李翔在周例会上直截了当地开喷设计兼工程总监Lino。

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大大小小地吵了无数次。一开是Lino还想尽办法地凑电量满足李翔要求,但后来几乎是拆东墙补西墙了。

老旧的楼宇总电量本来就低,加上这两年餐饮商家纷纷改用电不用煤气,问题很快就变得严重了。

“你现在谈的商户和最初的定位根本就是两码事!当时说是这个定位就早去申请电量扩容了,现在再说肯定来不及了,你现在是全部怪在我头上?”Lino愤怒地直视李翔。

“你是设计总监,这方面你应该是最专业的,我怎么知道?”李翔冷笑,“我谈什么商户,用不着跟你汇报吧?”

Betty坐在会议室最边上心惊胆战,生怕突然什么时候会cue到自己。她不禁看了看Edmond,当初那份定位策划可是他首肯的。

Edmond在手机上处理完早上的邮件,抬头说:“别吵了。”

会议室安静下来。Edmond转向Lino:“申请电量扩容要多久?”  

“最起码半年。”Lino没好气地说。

“这家租户意向明确吗?”Edmond又转向李翔。

“我们现在回复给他,他明天就可以签合同,”李翔想了想补充,“下礼拜可以直接付租金押金。”

“那就签下来,李翔你去确保租金押金下礼拜一定要到账,Lino你把外立面和公区电量挪给这个铺位,不行把角落的铺位电量挪过来一部分。”

“那角落铺位怎么招商?”李翔问,Lino也看向Edmond。

“正式商户不行就招快闪,要不就做临时展览,把一楼那些还没签意向的铺位也一起考虑进去,这件事市场部去落实,开业时间绝对不能拖。”Edmond说,“Betty你去准备一份阶段汇报,内容现在场景化商业的大趋势,然后把我们项目的快闪和展览内容和线上线下融合重点介绍一下。”

Betty点了点头。李翔和Lino也偃旗息鼓。

周例会后,Edmond给Rachel去了个电话,挂了电话,Edmond叹了口气。

在那个阶段性汇报会上,照例由Betty主讲,张主任听得频频点头,说要把这个项目列为今年的重点标杆更新项目,还说要对接相关优惠政策给Edmond。

会后,张主任召集大家一起合影。

在这张合影里,前排依然是求不费心后路的包工头老秦、稳舵突逢加码的张主任、有梦想的流氓Edmond CHEUNG、赚钱快准狠的Rachel,后排是倾注自己全部热情的Betty、努力维持建筑师尊严的多面手Lino、成功搞定KPI可以顺利拿到提成的李翔三人。

三个月后,项目准时开业了。

第三集

施诚 >>

施诚觉得自己能真的把这个铺签下来完成今年的拓店指标,还是有几分运气的。

这个旧改项目位置相当好,铺位虽然在二楼,但是正对电梯口,铺位开面又大,尽管租金不低,集团审核还是通过了。

过条件的时候差点就黄了。这么大面积才30千瓦的电量,别说烧烤店了,连轻餐都不一定够。“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不然我现在就走了,有什么好继续谈的呢?”施诚抱起胳膊,往后靠在椅背上眯眼看李翔,“本来都可以签了,下周押金首期都都到账了。”

施诚知道李翔一定会给自己满意的答复,毕竟集团规模庞大,租金又没怎么砍价。对这么小一个旧改项目来说,谈判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事。

对施诚来说,虽然旧改项目的整体运营前景难说,但是集团这个网红烧烤品牌,客群已经足够成熟。施诚看中的是这个尚未插旗的片区。

火锅店和整体项目同期开业了。工作日11点,门口就已经排起长队。施诚站在旁边,拍了张照片发到集团工作群,瞬间引发一连串整齐的回复“恭喜XX烧烤第XX号店开业大卖!”

施诚放下手机,留意到楼上有家店铺,老板正和楼管吵得不可开交。

Jason >>

Jason在那晚的酒局上听说Betty入职了那个更新项目,眼睛一亮。

“我想租个铺位!”Jason俯身凑近Betty,“你帮我引荐一下吧!”

Jason几乎是在中介带看完现场的第二天就决定要签合同的。算算一年的投入,和一个游戏的装备成本差不多。

开个实体店这个新游戏,让Jason觉得很兴奋。他想做个模拟乐队体验店,把自己喜欢的乐器都安排上,配上深蓝色复古的壁纸和粉红色的霓虹灯管,既能吸引网红打卡,也让那些爱好音乐的门外汉能体验一把玩乐队的快感。

签约、设计、装修,Jason都亲自管控,进展很快。站在快开张的店铺里,Jason觉得比自己以前玩过的游戏有意思多了。

但是Jason没想到开张之后是这样的。

一楼好几个铺位是空着的,草草做了天地墙,摆了一些艺术品说是展览;二楼塞了几家烧烤火锅和奶茶,浓重的油烟气飘荡在整个场子里,自己所在的三楼尤其遭殃。深蓝色复古的壁纸和粉红色的霓虹灯管沉浸在油烟气里,看起来就像个劣质的路边档口。

Jason和楼管吵了好几次。到了付租金的时候,赌气地愣是一个礼拜没理会。有一天Jason到店的时候发现没电了。他大吵大闹地折腾了一个礼拜,最后回到了原点。又过了几天,Jason付了租金。

后来Jason就慢慢地不太去店里了。偶尔Betty经过店门口,给Jason发微信,也没什么回复。

过了几个月,Jason把乐器都拉回了自己家的地下室,把店铺钥匙交还给了物业。算了算账,Jason觉得这个游戏不那么好玩。

尾声 >>

老秦的小破楼,从交给Edmond团队开始,算到现在满两年了。

小破楼的改造很漂亮,经常会有成群结队的时髦小青年过来拍照打卡,买一杯奶茶走。

但是老秦觉得楼里的商家,变得慢慢熟悉起来。

跟自己家重新装修一样吧,老秦想,一开始挺好,时间长了,新家具上又堆满旧东西了。

但是张主任很高兴,这么一栋老大难的破楼,能改造得焕然一新,多了不少大品牌,还融入最时髦的场景式商业和线上线下打通,对这个片区来说是值得推崇的进步。

Rachel也还高兴。不管怎么说,项目真的按时开业了。她已经在和几家机构对接,盘算退出的事。

Edmond长抒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自己都做成功了一个网红项目。

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照片视频和推文。

其中的一张照片,拉大仔细看,可以看到求不费心后路的包工头老秦和稳舵突逢加码的张主任站在路边抬头向上看,有梦想的流氓Edmond CHEUNG和赚钱快准狠的Rachel在露天楼顶抽烟。透过外墙玻璃,倾注自己全部热情的Betty和努力维持建筑师尊严的多面手Lino在三楼专注地看乐队体验店的宣传单,老板Jason在门口和楼管挥舞手臂,成功搞定KPI可以顺利拿到提成的李翔在烧烤店门口和施诚说话。

照片里的小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附录:小型商业人种图谱

其实大部分合作不顺,并不是有谁故意使坏。在这个小小说里,每个人过去的背景、对世界的认知、对未来的期待、对眼下困境的想法,都大相径庭。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当我们能暂时放下自己的三观,站到别人的壳里看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会理解为什么有人爱钱,为什么有人爱搞关系,为什么有人眼高手低,为什么有人爱走捷径,为什么有人执拗偏激。事情上这些都没有错,真的,无关对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和这个宇宙运转的方式。

在自己的宇宙里运转不难,难的是和别人的宇宙协同转动。要协同的宇宙越多,这件事就越困难。但是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品牌推出圈,就必然要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学会接受、尊重和协同每个宇宙的运转方式和节奏。

这个附录,算是对小小说的解释,也是我这么多年看下来的一份小型商业人种图谱,也许能帮你们了解其他宇宙的运转方式。

人种一:从经济蛮荒期成长起来的老秦

从那个早期“下海”时代成长起来的商人,大部分都是老秦这样类型的,越是低线城市就越明显。他们大部分发家于混沌而低调的关系型资源,用农民式的生意模式打下最初的地盘,也习惯把成功和身边亲戚朋友共享,对自己的家人和后代有种“必须罩着”的土皇帝责任感。他们非常善于在关系型的环境中审时度势,也能敏感地察觉到大势的风吹草动,并且由于是从关系型时代走过来的,关键事情都处理得非常低调。对他们来说,抓住各种萌芽和夹缝中的机会,笼着亲友迅速赚一笔,并在危险到来之前抽身,把家人子女安顿好,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

人种二:宏大叙事稳字打底的张主任

张主任是典型的中国式好学生,一路读书考试,儒家风范,四平八稳,得体周到。他们是社会的稳定器,无论什么时代,都努力扮演轴心的角色,并在螺丝钉的位置上严格地上传下达。张主任们的激情和理想,代表了最高机构的激情和理想。但张主任们和实际市场总是隔着一层,这个理想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能落地,他们心里其实并没有底。但张主任们所在的机构运转方式和市场化公司差异巨大,对他们个人来说,一旦脱离所在机构去到真正的市场里,能力和认知上都有很多错层。所以张主任最擅长的是对宏大叙事的阐述和传达,最需要的是工作和职业的安全。正确和安全这两点最重要,中间落地细节倒不一定。

人种三:固守发达市场经验的Edmond

Edmond是典型的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初期才会出现的群体。他们来自当时超前大陆市场十几二十年的发达市场,因而也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做事体系。并且基于港澳台的文化根基,这种做事体系在根本上是用类似“师徒”制来传承的,所以不容置疑。早期外资有很多管理培训生制度,其实就是师徒体系的现代化变形。发达市场做事规则追求的是严谨、细节和专业,讲长期策略,且只讲规则,不讲人情,以保证一种类似工业机械化社会的可靠运转。他们也很容易产生因市场发展阶段落差而造成的情绪偏激问题。

人种四:以钱的动荡和刺激为成就感的Rachel

Rachel这样的人,在从小的家庭背景里,钱就来得刺激去得也刺激,所以他们对钱有着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认知和渴望。钱代表了他们的成就感,他们的人生意义,和整个人精气神的支柱。他们对钱和赚钱机会的敏感度,就好像你在疫情期间对可乐的敏感度一样:不刚需,但极度渴望。也正是因为他们对钱的敏锐,所以通常都是在整个局面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一个。但是Rachel这样的人,会对“没有物欲”的人有一种天生的烦躁和反感。所以在具体做事的时候,Rachel和一线真正热爱做事的团队之间必须隔着一层,不然早晚得掐。

人种五:理想主义但易碎的年轻社畜Betty

年轻社畜是一件事情能最终落地的主要力量。他们修补着宏大叙事、成熟经验和实际市场之间的各种落差和沟壑。他们有着标准的求学背景和主流家庭培养出来的价值观,这意味着他们身上有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认真做事、友善待人,也意味着…他们很难和蛮荒时代和成熟市场的大佬真正达成共识,因为其实能成大事的都不是什么好人,而年轻社畜却是太根深蒂固的好人。所以年轻社畜在碰撞现实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我崩溃,能怎么走过就要看个人。

人种六:完美主义专家Lino

这个人群基数不大,集中在各类设计师、规划师、产品经理之中。他们热爱所有可以被清晰表达的完美事物,比如精准的直线,比如清晰的计划,比如丝滑的商业模式。并且他们也有着超出一般人的高级理想主义,诸如环保、设计、公平、社会发展,这些并不商业化的事情,在这个群体中堪称顶流。但完美主义专家并不擅长和自己价值观不符的人打交道,这造成他们在面对复杂混沌的国内商业环境的时候,常常显得无力。他们是很好的核心价值观生产中枢,但不是一条完整的规模化生产线。

人种七:做单熟练工李翔

当你要做业务,第一层遇见的可能就是李翔这样的人。他们对职业规划未来理想其实没什么想法,其实对你的产品也没什么想法,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成单,这甚至比高价成单更重要。他们就好像流水线上的熟练工,能在单位时间内拧尽可能多的螺丝,对他们是利益最大化的事。所以他们在乎的是你成单的条件、意愿和价格,其他的其实都不用多谈。

人种八:人际梭哈爱好者施诚

有些人醉心于人际关系博弈,就好像施诚。这类人的原生家庭往往得益于人际关系博弈,因而这种儿时耳濡目染带来的生存技巧,深深地植根在他们的人类基本操作系统里。对他们来说,为人处事和工作的核心要义,就在于找到这个阶段的博弈对手,探寻和审慎自己和对方的实力,评估对峙的胜算,并在真正交手之前规划出博弈的策略。你看他像老奸巨猾,实际上这是他完整圆融的人生观和处事方式。他们擅长人际关系博弈,也真的享受博弈中的你来我往和明枪暗战,这对于他们就像一盘棋,有种智力凌驾的快感。人际博弈技巧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骄傲的核心。他们实际上并不贪钱,也没有宏大理想,但是在意每一次交锋的爽感。和这样的人谈判、合作、相处,要不你就势均力敌,要不你就(看上去)输得惨烈。

人种九:困在自己信任圈子里的新富Jason

其实这些年我认识了不少Jason,有些还成了很好的知己和朋友。有些Jason富靠家里,有些Jason富靠时代,有些Jason富靠运气,但是他们都很年轻。年轻新富其实并不是件绝对幸福的事,意味着他们确实明敌暗敌不少,也意味着他们都困在了自己的信任圈子里,只能信任身边认识的人。这造成了两件事:第一,无法接触圈外世界,使他们和真相总是隔着一层雾里看花,但新富的骄傲和警觉让他们总是强硬地坚持自己的看法;第二,一旦有人真的进入他们的世界,他们会迅速无条件地信任,所谓“我朋友说的都是对的”。而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那些“朋友说的”话才是亏损的根源。Jason们其实大部分是优秀的理想主义者,最好的眼界,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资源,却受到最大的歧视和背后议论。他们就像水母,看起来精致又可怕,受惊时蜇人,却容易受伤所以习惯躲远藏起来。和他们打交道,你得温柔、理解、耐心,看到他们内心柔软而理想主义的一面。

发表于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

塞米按: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原文链接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