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专访 | 川味法式抹酱Da Pâté Lady

去年的时候我采访过一个重庆女生叫Zoe,严格说是她找到我的。她说自己做一个很小众的法式抹酱品牌叫Da Pâté Lady,然后发了一个相当美貌的品牌介绍给我。后来我们约了个视频采访

那是2021年的4月,她那时候的状态,基本就是一个小小的家庭手工作坊,最愁的问题是怎么给这么小众的产品找合作的食品加工厂,不然没法扩大产量。

年底的时候,我在伍德吃托克的市集上又碰见她,她兴奋地拉住我,说工厂找到了。隔了一个多月,我就在巨鹿路新开的WAT里看到了她的产品。春节前夕,她在自己的两个顾客微信群里发了一段祝福,大意是2021年卖出了多少瓶酱,感谢大家,祝福新年。我拿着这个销售额对着单价算了算,想想她只有一个人没房租也没员工的,着实吓了一跳。

疫情封城,她是我朋友圈里最忙最勇的一个,在一片哀嚎中特别鼓舞人心。我问她有没有兴趣再做个跟踪采访。她在阳台上喝了三杯tequila,晒着太阳跟我打了个电话。她说自己阴差阳错地拓展了新的肉类货源,顺势给自己的抹酱做了不错的引流,还因此迅速拉了一个以国际社区妈妈客户为主的微信群。

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头到尾,她都是一个人在做:品牌、社群、营销、研发、跑工厂、证照、送货,并且还真的是做了一个出色的品牌,而不只是个食品 小作坊。超迷你团队是个毋庸置疑的趋势,而Zoe是这个趋势里让我很难忘记的一个。

她的品牌发展至今两年,毫不掩饰自己对产品的热爱和对成功的渴望,也不放过任何可以让自己更进一步的机会,每一步都踩得毫不犹豫,每个关卡都冲得足够勇猛。她身上有着我所认识的重庆女生的聪明和果敢,也确实有着嬉皮士般的叛逆和特立独行。你不一定会喜欢她和她的抹酱,但绝对第一眼忘不掉,这就足以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品牌了。

以上,以下。

01 . 主理人

Zoe是重庆姑娘,90后,瘦得惊人。除了瘦之外她身上还有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对食物充满热情。

15岁的时候她看着一部Discovery频道的美食综艺节目迷上了做饭,后来发展到“在外面吃到什么好的回家就能复刻出来”。有一次她在派对上尝到了法式鸡肝酱,大爱,回家之后尝试自己做了几款,把最满意的一款拿去给法国朋友试试,竟然获得了好评。“法国人都觉得好,那就是真的好吧。”她想,后来这成为她的创业契机。2019年疫情之后,她辞了广告公司的工作,思考能做什么,一开始想到的是美食博主,不过很快被自己否定了,因为“美食博主这条路变现太慢”,还不如做个自己的美食品牌来得更直接。

这是她身上另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对成功毫不掩饰的渴望和冲劲。

品牌最开始的时候,她甚至曾经跑去上海的街边叫卖,这件后来被Zoe自己称为“再也做不出来的事”,其实一直在她的骨子里。她每天都努力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营业,有一阵几乎每周末都在各种市集摆摊。每次我觉得她可能差不多该熄火的时候,再去看她,还是那么熊熊烈焰地卖着自己的酱。她对自己这个品牌有很多切实的念想:稳定的工厂、更多的市集、更好的设计师、更大的曝光机会,也确实每隔一阵就会有一个念头变成现实。

有人是很好的产品经理,有人是很好的运营专家,但本质上来说这两种性格是互相排斥的,能同时兼备这两种个性的人非常少。

02 . 品牌和产品

Zoe的品牌叫Da Pâté Lady,直接翻译过来就是“那位做酱的女士”。从根本上来说,她的品牌包含了抹酱、她自己、以及这两者所共同代表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从她的产品设计上看出来。从最初的厨房作坊时期开始,她的品牌视觉就走浓烈、复古、嬉皮的风格,用深红色、蓝色、橙色和波点以及独特的logo字体构成了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性格。这样的视觉在单独出现的时候已经很引人注意,在她市集摆摊时更能看出意义,当那些迷你但鲜艳复古的小罐子和她本人一起站在那个同样复古的摊位里的时候,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那位做酱的女士”和她做出来的酱的鲜活生命力。她的品牌和她自己是深度绑定在一起的,同样的热烈、直接而略带攻击性。

在这种鲜明而略带攻击性的品牌性格之下,Da Pâté Lady的产品线却照顾到了每一种人的口味偏好。十几款产品覆盖了传统法式口味和创新四川口味、肉食和素食、纯肉基底和肝脏基底、抹酱口感和慕斯口感、也提供鸡鸭猪等多种选择。这可以帮助她吸引包括老外、海归、中产和Z世代在内的各种客群,也适应每种人群的不同吃法。事实上,她的酱抹面包好吃,抹馒头也不错,甚至可以作为配菜出现。即使一个没怎么尝试过法式抹酱的人,也很容易养成长期购买的习惯。

美貌又好吃的东西很容易成功,因为这同时满足了两种马斯洛需求。事实上你可以拿马斯洛需求去组合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定位,组合项越多就能吸引越大的客群,比如“可以和朋友分享+好吃”、“环保+好吃”、或者是吸引更多人的“环保+可以和朋友分享+好吃”。

03. 运营

除了开实体店和开淘宝店之外,Da Pâté Lady出现在所有的其他渠道:市集、微信群和时不时驻场在其他餐厅里的快闪店。她的运营像一个真正的嬉皮士一样:抓人眼球,四处游击。

事实上在开始做自己的品牌之前,她的客群就已经在那里了。这个19岁就为了爱情跑去美国边工作边旅游的重庆女生,工作之后身边圈子也有一半是外籍,甚至她的工作本身也是在一家法资品牌策略公司里任职。这让她非常熟悉法式抹酱这种食物的受众,也熟悉他们独特的消费渠道和方式。

她最初的客户积累很顺利:先尝试的朋友推荐给其他朋友,以及在一家新天地的餐厅里做快闪。几个月后她开始去各种市集摆摊,最常去的是老外云集的嘉善市集,也去过早春和伍德吃托克,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更适合她这样有视觉冲击力、概念又相对太新的小众品牌。不到一年的时候,她已经累积了两个微信群近1000个客人,大部分是口碑相传。因为抹酱几乎算是刚需,在国内也确实少有竞品,所以复购率非常高。她说自己“不愁卖”。2021年末的时候,她发了个新年祝福消息,说感谢各位客户,今年一共卖了近8000罐抹酱。

和工厂合作有了稳定供应链之后,她开始拓展B端渠道,客户包括西餐厅、酒店和市中心的时髦酒吧。她说卖给这些渠道的抹酱“价格很便宜,起订量也低,赚得很少”,但是想通过这些渠道去争取更大、更精准的C端客户曝光量。

这次上海疫情封城前夕,她在朋友圈晒自己买到的上好牛肉,有朋友急切地来问卖不卖,她立即答应下来,迅速做好团购链接,把自己的抹酱也加了进去。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让她在几天内就拉了一个由国际妈妈组成的微信买肉群,连肉带酱再加其他的精品货源,生意眼看又上了个台阶。

其实在哪里卖、怎么卖、甚至卖什么,都取决于你对客群到底了解多少。很多品牌的成功,都是因为主理人活在了自己的客群中间。

04. 关于未来

关于未来,我问过Zoe三次。

第一次她回答说自己想成为酱料界的喜茶;第二次她说想做一个脱离渠道存在的“空中品牌”,不会开实体店;第三次她说还是发梦,想开个小小的酱料特色餐厅。这挺像她的,既冲劲,又现实。

她还想找一个合伙人,一个B端销售能力强、财务能力强、并且也想做小而美品牌的人。

不过目前她依然是一人品牌:一个人控制品牌的调性、产品基础、销售渠道和客群运营,把生产、仓储和物流交给合作工厂。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这种极轻的一人模式,未尝不是一种激进又安全的小品牌萌芽方式。

一人品牌既轻也重,要一个人承担所有链条,尤其是食品这种长链条产业,对这个人本身的要求非常高。你要能够把自己放在不同职能上去看问题,自己和自己对峙,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考核自己,自己激励自己。

发表于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

塞米按:生猛的重庆女娃后来迅速和一个外国帅小伙儿谈恋爱、迅速结婚生子、迅速搬去国外了,DPL移交给了国内伙伴打理。最近在养娃晒娃,并琢磨在国外开一个新品牌。

原文链接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