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每次社群课的最后都会问学员一个问题:你觉得社群人数是有上限的,还是越多越好?大部分城市都是一半一半,这是一个广泛纠结的问题。
事实上我知道的社群都不大,微信群里几百人(偶有凤毛麟角的几千人规模),每次线下活动几十人,一个月两三次活动,由少数核心成员管理。所以在这几年如火如茶的”社群商业化”浪潮里,我也一直很纳闷:就这么点儿人,大搞商业化,ROI咋算.?
最近听说了个重庆的古早社群叫717C自行车社团。多古早呢?主理人给我发的故事是写在QQ空间里的。但不妨碍他们曾经高达60,000人规模、单月最高140场成员自发活动的数据震惊了我。主理人丁然,正儿八经互联网古早大神,一个挺知名的线上平台副总裁。
采访完之后,我非常认同他自己这句话:这不仅是一个社群故事,更是一个MBA案例。
这是一个从头到尾都让我啧啧惊叹的案例,做法都不出奇,但因此加在一起让人信服和赞叹,值得所有在发愁品牌启动不起来、客群松散、做大了不是累死就是失控的朋友参考。
不只是社群而已。
—
01 . 6万人,单月最高140场成员自发活动
—
717C是在2006年在重庆成立的,最早的名字叫”中联自行车社团”。稳定时期成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国外也有,线上主要依托于古早的论坛进行活动组织、内容搭建、成员交流。
鼎盛时期,717C的规模高达6万人,管理者却一直只有几个人,因为整个社群是”由人性、规则和体系推动运转的有机生态”,比如说,单月最高140场骑行活动都是成员自发组织的,活动前后论坛发帖也自发进行,管理者只负责方向把控、设定规则和引导运转。
很像TEDx,软性体系,规模巨太。
—
02. 用商业思维做一个目标影响重庆10万人的自行车队
—
这个骑行社群由互联网人丁然创立,创立之初是发现骑行是一个可以让自己跳出固定生活圈,认识有趣人、有趣世界的好方法。但在重庆,自行车是一个小众运动,如果只是自己骑也也不知道什么线路好,所以想找人一起。
但在2006年那个蓬勃兴旺的创业年代,丁然还有个念头是”用商业的想法去做一个自行车队”,所以和大部分“小撮人一起玩”的社群不同,717C从一开始就是”普及骑行并产生广泛影响”,并且丁然还为“广泛“设定了一个具体的数值目标。
丁然说自己”从一开始就希望能影响重庆10万人来骑车”。他一再强调“定目标”的重要性,并说”这影响了后面全部的产品设计、玩法、机智、选择性的参与和放弃一系列决策”。
事实上最初的动力决定了结果的90%。很多社群和品牌的发展困境,其实都是当走到一半遇到诱惑和压力所产生的自洽不稳定。
717C最初和唯一的核心都是”普及”。为了普及,他们不走“专业骑行”路线,不拼装备、不搞技术性活动、几乎不组织越野、从来不主动组织比赛,而是定下”在骑行活动里满足好奇、探索、成长三大基本人性”的社群宗旨,骑着车去参观重庆工业50强、写学习报告、到处找好吃的、一起学写食评.因此后期线上那些探索、成长、人生价值的内容也顺理成章。
717C庞大的规模,也和”普及”的诉求挂钩。
—
03. 成立的头两年就超过了1万名成员
—
和所有的社群开始一样,2006年成立之初,717C只有7个亲近朋友。但出于”影响重庆10万人”的目标,717C在丁然的推动下,非常商业思维,非常”用户增长”。
由于要迅速扩大初始规模,所以第一批外拓成员来自于”为企业提供外包的员工团建活动”,因为是用健康的方式帮企业留住员工,所以顺利招揽了三四家企业近100人。717C为这些人每周组织两场活动,很快就口口相传地带来了更多人。人数增加,活动常态化,自然就需要载体,线上论坛搭建起来,社群走向体系推动,到2007年底就突破了1000人。
有了论坛,本来线下一起骑车的朋友就有了更多聊天唠嗑的机会,关系开始密切了起来。不多久就开始有玩得好的小团体想成立小分队,自己组织骑行活动。丁然为这些自然产生的需求设计了活动活跃度/发帖量考核和考核之后的开设分版的机制,用规则把需求正式化。至此,717C社群开始形成活跃多元的自然发展氛围。2008年底,社群人数超过了1万。
再往后就“记不太清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开始有虽然不骑车但喜欢这种氛围的人进来,他们讨论价值观、成长,生活,最后甚至能为成员推荐工作,或是为创业提供不同人群的信息和观点。到中后期,社群规模高达6万人。
717C就是这样从”几个朋友一起玩的自行车小队”发展成了”以好奇、成长,探索为核心的大型骑行精神社区”。
—
04. 热闹人气的背后:点火,然后扇扇子
—
如果你自己在运营社群,或是接触过社群,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产生一样的困惑:集体热情和参与最难调动,人越多就越难,他们到底是怎么干的?
在说具体方法之前,我得告诉你我的总结:点火+扇扇子。“点火”意味着核心价值、要往哪里去、以及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最初示范,这些都需要创始人在一片冷静里充满热情地唱很久的独角戏;“扇扇子”意味着,当少数一些人的热情被创始人点燃之后,用规则和体系去引导这火自己越烧越旺,而不是始终只有几个核心成员在努力。当然具体做法有很多,挑四个特别印象深刻的技巧说给你们听。
技巧① 四个”第—”保证新人初体验
社群成员的体验里,新人体验最重要,直接决定这人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很多社群都重视新人体验,但丁然的这四个”第一”是我见过思路最完整的,所以放在首位分享给你们:
第一次在论坛发帖,有没有人回应;
第一次自我介绍,有没有人捧场;
第一次组织活动,有没有去参与;
第一次参加活动,有没有让他留下印象,不让他冷落。
人都是这样的,初入一个陌生群体总是会下意识地拘谨。这四个”第一次“能有效帮助新人松弛下来并认定这是一个友好积极的组织。
但你也许可以看出来,这里有非常多社群创始人需要做的事:热情招呼,积极回应,拼命发起话题讨论。因为如果没有引导,一个群体不会主动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只有创始人做出榜样了,慢慢其他人也会跟着效仿。
但这也是为什么我跟很多品牌主理人强调”老板不一定适合做社群创始人”的原因。显而易见的,社群创始人在一开始需要热情地唱很久的独角戏,偶有少数伙伴帮衬,这对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非常大的考验。我所见过的优秀的社群主理人,无论风格/规模/城市,都是“天生心理能量强大并拥有巨大感染力的群体主义者”,他们通常能从“引领一群人”中得到巨大的能量,所以最开始的”唱独角戏”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件耗电的事。这种性格,可以挖掘,可以合作,很难培养。
技巧② 万能法+激励法推动成员活起来
很多社群都是高度依赖创始人和核心成员的,长期只靠他们组织活动,只要换人,活动参与积极性马上下跌。这是社群增长最大的问题:少数几个人能覆盖的规模是很有限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丁然把自己的职责从”活动组织”开始上升为”成员推动”,用的是两个方法:方法一是让成员相信”论坛万能”,只要发帖必然能得到响应和参与,所以一开始丁然花了很多时间去论坛发帖和回帖,逐渐形成了成员的习惯性认知,成员自发内容就慢慢增多;方法二是在成员成功组织/参加/论坛发帖后都给予即时反馈和激励,包括:每贴必回的心理激励、活动积分可换奖的物质激励、以及推荐工作的利益激励。
这两个方法成功让717C成员朝着一致方向自己热闹了起来。当然,这两个方法的奏效,一开始也是创始人奋力推动的结果。
技巧③制造”内部亲密感”
一群人的关系要真正熟络起来,除了一起”阳春白雪”之外,更重要的是一起”下里巴人”。
所以除了骑行参观学习聊人生安慰情绪这些阳春白雪之外,丁然也为社群营造了一种”娱乐化”的氛围:一起吃吃喝喝、互相给对方起绰号、鼓励小分队小圈子、讲讲里里外外的八卦。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毫无压力的、把五湖四海的成员都拉到普通人普通情绪的做法,不上台面,却是迅速拉近关系的最好方式,并且,是运营社群秘而不宣的有效手段。
技巧④制造”外部自豪感”
当然社群的好是要展现给外界看的,外界越认可和欣赏,社群成员就会越自豪,对社群的归属感就会越强。所以很多社群都会有对外展现的媒体,717C有视频也有刊物,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丁然对社群成员展现之丰富立体。
“社群的大事小事,都要有立体的呈现….比如每个车友都可以写一个个人介绍,他为什么要来参加?他骑车的最大乐趣是什么?身边人怎么看?他怎么对那些反对的声音说不?有没有激励人心的故事可以挖出来?活动志愿者又是怎样的人?他们为什么来?志愿者一天的活动怎么过的?怎么看待幕后工作人员的角色?这样就会有非常丰富精彩个人化的故事。然后在活动前后,我会抽取典型车友,报道他在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内心情绪,整个活动的过程,结束之后挖掘鲜为人知的故事,把那些兴奋、失落、喜悦、期待的种种情绪呈现出来。这才是一个活动报道起码的样子,才叫用媒体手段运营社群。”
我们常常说要做内容,我有些汗颜。事实上现在大部分的社群都非常”活动”而不够“媒体”,在做的内容大多是“活动预告”、”活动照片“以及偶尔的“人物专访”,并且都呈现碎片式的倾向,这是新的互联网逻辑带来的内容风格。但不得不说,这种内容风格很适合在手机上杀时间,却很难持续深入地走进别人心里。对社群来说,几乎就是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发动机。
—
05. 曾经的论坛是最好的社群运营工具
—
看到这里你有感觉吗,古早的论坛,可能是运营论坛最好的工具。
因为运营社群,首先需要满足线下活动组织的功能性,招募、响应和统计需要无碍进行,而不是在一堆群聊里费力翻阅;其次需要可以沉淀下来的内容进行文化搭建,发帖和回复都应该轻松和安全,不用担心被社群外的人看见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然后需要可以集体协作采写和发布媒体的方式;以及,各项缴费功能。这些都能在同一个论坛里进行,而现在被拆分在不同app里,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社群发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变,我跟丁然聊了很久,恍然大悟,但基本只能意会。
—
06. 总结
—
最后,还是把我觉得丁然717C社群可以参考的事情列出来,给各位细琢磨:
1) 一开始的“起心动念”决定了能做成什么样,他们能做大是因为丁然最初就是想做大
2) 要想做大,吸引人的一定是”普遍人性”而不是”具体事物”,”好奇探索成长俱乐部“比”骑行俱乐部”能做大。但很多杜群的问题是,明明是以价值观为吸引点的,宣传的都是具体事物
3)开始的开始是创始人持续热情的独角戏,往下走是一个推动人心的缜密体系,缺一不可
发表于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