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 从泰坦尼克看下行时代生存

那天打开netflix被推了泰坦尼克,鬼使神差就点开了。看足三个多小时,一边感慨发腮前的小李子有多好看,一边有了些新的观影角度。

毕竟灾难和灾难之间挺像的。

如果你能从完全的上帝视角看一场灾难,会发现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精力其实都在对抗自己波动的情绪。很有可能只需要做对那关键的几件事就能安然撑到最后,但恶劣的环境和喧闹的信息预测让你惊慌失措地多做了几十件事。而那有限的体力和意志力,撑到无用功的一半就burn out了。

所以在这几年闹哄哄的、挤踏的、慌张的、绝望的、愤怒的、狂奔求生的群体情绪里,我频繁地想起这部老电影,卡梅隆对灾难和人性的刻画真实而细致。每次我都能从泰坦尼克的下沉过程和逃生人群里找到现状的对应节点和可以参考的人,就很像打游戏的时候给你右下角弹一个全局视角,又沉浸又上帝,多一点点智慧。

重温之后我悟到一些关于灾难生存全局视角的事,分享在这篇,也许对你们的困境会有启发。

01. 灾难之中的很多判断都是错的

事实上,人吧,对灾难的走向预测十分十分有限。

泰坦尼克里,唯一正确的判断就是“当船被冰山砸了之后设计师预测多久会沉没”,因为这个判断于两个确定无疑的因素:船被砸时间和毁坏程度是亲眼看见,整艘船的设计图纸是设计师亲手制作。

除此之外,真是各种错:电报室的接报员接到其他船只警告之后的判断和反应是错的,望哨的船员观望是错的,最开始设计的救生艇数量是错的,聚在大厅的贵族们对危机严重程度和发展速度的判断是错的,三等舱乘客慌乱逃跑的路线是错的,船员所控制的一艘救生艇能容纳的最多人数是错的,对救生艇该不该回去什么时候回去的决策是错的。

并且,灾难的走向有时候真是匪夷所思。如果不是事后的上帝视角,有哪个在当下的人,会预测到船尾会在某一时刻竖起、断裂、短暂上浮、然后加速下沉?在这过程中有很多人因为对当下请势和未来发展判断错误,用错误的姿势趴在错误的地方而噶了。

一个人,不,每个人,只有对亲眼看见亲手制作的东西的判断不会错。尤其在灾难之下,跟着群体走并不一定是对的,因为灾难下的人群也可能受各种细微因素和情绪的影响而朝错误的方向狂奔。但因为每个人都身处群体之中,莫名地会觉得安全和正确,直到全体碰壁。

我们曾经预测“什么时候会结束”,预测“什么时候会反弹”,也预测“明年可能更差”。而事实是,我们“亲眼看见”的就只有灾难发生的时间、影响的范围,亲手制作的只有我们自己手头这摊生意的实际起落情况,除此之外,任何外界消息、预测、传言,其实最好都不要过于盲从。

天晓得这群人会把你带向哪里呀……

至于杰克,除了主角光环之外,他在“亲眼看见”和“亲手制作”之外还有两个很牛逼的特点:反应迅速+常识丰富,尤其是跑到一半对着肉丝说的那句“尽量呆在船上!”,这是一个基于简单可靠常识的朴实判断。因为要“尽量呆在船上”,所以他们一路只朝着最高最远的船尾前进,中途没有听任何人的任何话,没有原地等待救援、没有死死抱住任何栏杆、也没有冒险跳海。甚至在船只沉没之后,杰克也让肉丝趴在木板上,严格遵循“尽量呆在船上”的原则。

其他人里,很多人嘎了,少数人活下来了。怎样会噶,怎样会活,明后天我们接着讲。

首先要排除船长/设计师/礼让妇孺的绅士这些不具备普遍参考性的人,剩下的有:

一,最底层

电影里首先嘎的是底舱锅炉房的工人,他们身强力壮动作敏捷但还是第一批噶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身处灾难影响的第一线,事情来得太突然,完全没有任何准备。当你发现自己是整个社会的底层燃料,任何社会经济的风吹草动都会第一个影响你,那么无论你的经济状况如何、体力精力如何、年龄阅历如何,都要从锅炉铁铲里抬起头来随时警惕身边的任何细节,避免突发事件打你个措手不及。早一步知晓、早一步逃跑,就多一点生存机会。

二,弱者

不得不说弱者生存几率低。电影里的弱者指的是体力弱(老人、妇孺、儿童)、资源弱(三等舱乘客)、装备弱(没有穿救生衣的人)。有玩笑说肉丝能存活下来,有一个原因是身强体壮脂肪层厚才挨过了冰冻的海水,确实是身强体壮的,你瞅她参观健身房时对着沙包那轻松的一拳头。这也是常识:灾难下要活得长,好实力、好体力、好资源、好装备,每一项都加分。与其每天抑郁焦虑,不如看在能力范围内还有什么可以给自己加加分的。

三,落单者

如果是弱者还落单,生存几率真的是低。那个在甲板上慌乱问船长要往哪里去的独身女人,那个和肉丝一起趴在船尾却最终掉落的独身女人,真是触目惊心。越是危机,越需要抱团。但选择抱住谁、怎么抱,有时候你要相信直觉而不是对方说出来的话,天知道是“话”还是“话术”。气味相投能力互补的人其实很容易辨认出来,不要骗自己。

四,情绪应激者

你们还记得那个抱着女儿的父亲吗?杰克和肉丝在逃跑过程中发现一个小女孩,犹豫一秒决定带她一起逃跑,刚跑没几步迎面遇上了她的父亲,以为两人在欺负他女人,二话没说抢过女儿朝着反方向走去,完全不理会后面“不是那个方向”的呼喊,果然大水冲破了闸门淹没了父亲和女儿。多典型的场景啊!在恶劣环境和舆论影响下,我们很容易对身边一切都产生敌意,这是生物的情绪应激。但这种淹没理性的情绪应激,很有可能推开了存活的希望。

五,拒绝接受现实并停止努力的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者

把这两种放在一起说吧,虽然是两个极端,但心态和结果是一样。那些聚集在大厅依然锦衣美酒奏乐的贵族互相说着“这就是个小意外我们很快能回自己船舱的”,那些绝望的母亲躺在床上唱摇篮曲安抚儿女等待末日,这两类人出于不同原因都停止了努力。我不是说不惨,我是说,灾难的每一刻都瞬息万变,一秒生,一秒死,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命运会怎样。也许就是那个万分之一的“也许”就是一线生机。

六,死守错误舒适圈的人

其实在灾难中是没有所谓舒适圈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安全地带都是暂时的早早晚晚都会成为致命之所,只有“一直向前跑”的方向永远正确。电影里无数贵族缩在明亮温暖的大厅里踟蹰不前,直到大水漫灌;甲板上无数人抱着好不容易找到的坚固柱子不愿意再往前冒险,直到甲板断裂。胆怯是你最需要放开的东西,前面再高再冷也比眼下暂时的安全要安全得多。

七,忙中出错的人为受害者

灾难中的很多悲剧都是人为的,比如放到一半两头不平衡猛然掉落的救生艇里、被锁住的三等舱、为抢夺救生艇发生的争斗。太多人、太少资源、太急切的情绪,往往是红色警报。如果一个资源、一个行业、一个概念、一根救命稻草,突然之间成为所有人的焦点,那么往往也意味着危险。人,有时候最危险,不是么。

02. 三种容易在灾难里活下来的人

一,知道最早、行动最快的人

不得不承认,头等舱乘客和船上工作人员有天然的存活优势。并不在于他们“有钱有权”,而在他们占据了信息和行动的最前沿。消息最先通知他们,聚集最先通知他们,上救生艇也最先考虑他们。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看得早、看得全、行动得快,因为越往后发展就越容易一片混乱,如电影里到后期那些为了争夺救生艇而发生的连工作人员都无法阻止的恶性事件,到了这个时候,规则、等级包括钱往往都无法再发挥作用,纯拼体力。

二,强壮积极且内耗最少的人

永不沉没的Molly Brown!在电影和现实里都是传奇,那个强壮、积极、善良的暴发户,从史诗级灾难存活下来之后,转头就利用“幸存者”的名声为女性权利和穷人教育而公开竞选。Molly Brown的性格非常典型:直截了当、遇事即去解决、从不内耗。在我做过咨询的客户里,一眼就能辨别出这类性格的人,他们不受任何无关因素的困扰,也不会过分沉溺在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里,做任何生意的成功几率都非常高。

三,目标单纯、反应迅速并有小聪明的人

杰克和肉丝是这类型的典型代表(当然他们确实在甲板上首先看见了冰山,信息知道得相当早),他们的资源实力和体力在乘客里并不算最优的,但杰克“尽量留在船上”的单纯目标和一路毫不犹豫跳上窜下的迅速反应和小聪明,胜过了90%的人。除了杰克和肉丝之外,还有一个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能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甲板上有个戴着厨师帽的男人一直在向海里扔椅子,这段情节出自史实,面包师乔金,先是喝了两瓶烈酒来保持自己身体的温度不至于在冰水里冻死,还往海里扔了好多家具用来漂浮,最后成功地被卡帕西亚号救下。

这三种人,你可以对照自己,在哪一类?

03. 存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显而易见的:

不要:体弱、赤手空拳、落单、过于情绪化、无视现实的盲目乐观和悲观、死守安全地带不动、离汹涌激动人群太近

要:信息知道得早且完整、目标单纯、行动快、强壮积极、少内耗、反应迅速、有点小聪明

以及:

灾难之中会给把机会让给弱者吗?

  • ….不会。

乐队和神父有用吗?

  • …没有,他们只起到了安慰剂和延缓痛苦的作用。尤其是神父,越多人拽着他,他就越难拉住铁桶,自己的生存几率就越低。所以“抱团”的目标决不应该是“互相取暖”或是“死死拉住一个人希望ta把自己救上去”,而是“互相提供最新信息拼凑出完整画面,发挥共同小聪明找到最正确的方向并一起快速行动”。

要找/造救生艇求生吗?

  • 救生艇这种东西只能事先由机构体系造出来,绝不可能临时在船上生造,现在找空位也不太现实,这年头能上的救生艇早已挤满人,以及有更多人正往上挤。依电影所示,最后活下来的都是趴在了一小块木板上。所以最现实的,就是每人找到一小块自己的木板,然后趴在上面保存体力。由此,“抱团”最好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找到了一小块木板。

04. 这年头适合做什么生意

做乐队和神父确实有市场。所谓的口红效应、安慰剂、奶头乐,在灾难之中都会有强烈需求。但这类业务并没有“向前走”去找出口,而是为一群滞留的人提供心理安慰。人们会死死拉住你,问题在于,你是否能死死拉住某根柱子以支撑越来越重的拖拽?以及,神父和乐队的寿命与大船同在,当你在麻醉别人的时候,也在麻醉自己。

造木板、扔木板、把水里的人引导到木板上、教人怎么稳定地趴住不掉进水里,这类生意是大船灾难里唯一对普通人有意义、并且是做的人越多对整体状况越好的。必要的时候,小木板还能连起来形成新模式的船只。

大船的故事讲完啦,也别多想,就是个影评。

发表于公众号「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原文链接

塞米按:这篇我写的时候挺醍醐灌顶的,后来成为了很多决策的指导原则,强推给你们。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