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开始隐隐担心自己是不是老了。
因为是丁克,没有孩子日长夜大的提醒,所以意识不太到年龄这件事。直到忽然开始疯长白发,睡眠不安稳,家里事变多,好像确实开始踏上老这条路。这个念头一冒出来便引发了更多证据:少年时的偶像一个一个去世,当下的流行怎么都喜欢不起来,喜欢的店都关门隐退。总之,大事不妙的样子。
对老去的恐慌如鬼魅般缠绕了我很久,既有怕死的缘故,也有“我这长线事业还没咋地呢怎么人生就快要ending了”的窘迫。你们怎样?
我想我们都不太会“老” :中国发展太快了,上一代和下一代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差异巨大,所以父母老去的样子没办法给我们参考,就连60后70后老去的样子都没什么代表性。
到了商业上,我们也并没有准备好“老”:大部分品牌都去做20-35岁的人,少数熟龄品牌做的其实是60岁以上的银发族。35-60岁,要么尽量“显年轻”,要么早早开始归隐。而对我们这些越来越无法继续年轻的80后90后来说,并没有商业是给我们那未知的老去之路的。
这背后有个隐含的原因:老是过时的、边缘化的、走向失败的。所以人们不想面对、不想研究、不想谈论、甚至不想提。
那天在找电影看的时候,瞄到《非诚勿扰3》,刚想买票,朋友说:口碑好差的,冯小刚和葛优太老了,过时了。就买了《年会不能停》。
到晚上又想起这句话,暗自神伤了一会儿,突然想起来,王家卫和冯小刚是同一个年代的,《繁花》怎么就没过时呢?
冯小刚和王家卫同为60后,初期知名作品都在90年代。但这两部作品,口碑差异巨大。
所以你看,过时的、边缘化的、走向失败的,也许并不是年龄。
我想了一个结论出来:
老和年纪、喜好、风格无关。真正的老是一种由疲惫、失望、放弃和恐惧交织而成的失去自信、畏首畏尾、百般讨好和退居人后。总有人在经历岁月之后走向那样的方向,也总有人不会。再换个角度说,老的状态有时候是年纪造成的,有时候并不是。
—
01. 冯小刚的败和王家卫的胜,人们排斥的其实不是年纪
—
人们总说“这个人跟不上时代了”,但如果你看这两部片子的内容,其实冯小刚用的都是当下的时髦元素,王家卫反而沉浸在完全的旧时里。
《非诚勿扰3》用了一个看起来胜算很高的公式:曾经票房很高的内容主题+最新的AI人工智能+最流行的多巴胺配色,甚至有一点点在社交媒体刷屏的韦斯安德森风格的影子。
《繁花》说的反而是完完全全的旧:旧的年代,旧的故事,旧的价值观,旧的造型,旧的色彩。
但繁花打动了各个年龄层的人,非3没有。
人们排斥的并不是老旧,而是眼看着人生由年少狂言说尽人所不敢开始、最终走到了一个既无法对自己坦诚也无法对世界坦诚的境地。
一如冯小刚的作品。
冯小刚的底色是属于小人物的讽刺和讽刺之下的温暖。从最早合作的《北京人在纽约》开始,到《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和《手机》,说的都是时代下的小人物。在那些影片里,“时代”和“小人物”同等重要。
到了非常勿扰,一部接着一部,能看见“时代”和“小人物”的逐渐褪去。非3是个纯粹的标签电影,把所有流量标签加起来,攒了一个故事。
冯小刚真的没有话想说吗?这位60后拍王硕作品起家的大院子弟,真的不想再对时代下的小人物说一些讽刺和温暖吗?
他大概是想不到合适的方法张嘴。在这点上大鹏是聪明的,找了个温柔的角度切入。
但无论如何,大略是商业原因,硬还是要拍一部电影出来。于是你就看到了这部非3,失去了讲述动力和讲述方法的冯小刚,用一堆标签努力讨好观众。
这是人们反感的核心。自古英雄不能见白头,屠龙少年不能变成卖景点门票的商贾。冯小刚曾代表人们心里那个想做而不能的刺头儿,当他变了姿态极力讨好,也提醒人们关于自己的衰弱。
所以这是年纪的问题吗?是,也不是。
同样60后、红极90年代的王家卫,用《繁花》说了一个完全是自己的故事。正如他说的,那是一封献给上海的情书。
确实是金宇澄的书,但是王家卫的故事,他从书里看见了自己的童年,那个记忆里的上海。他的故事,他的造型,他的光影,他的价值观,他的色彩,都在为你细腻地描摹关于这个记忆的一点一滴,你能看到他对彼时彼城的深切眷恋。
一个人的所爱所眷,如果是真诚的,那必定是完整、自洽、细节化的,是个独立存在的宇宙。当他沉浸在这个宇宙里,会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不算计的、真诚的热爱,就像一个小男孩拿着心爱的图书,眼睛发亮地向你细细安利。这会打动你。
人们向往的不是年轻,而是毫不怀疑的信仰、毫无保留的热情、毫不动摇的专注,是彻头彻尾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幸福。
一如王家卫的电影。
从重庆森林到繁花,他的眷恋、他的世界,从来没变过。
所以这是年纪的问题吗?并不是。
游本昌90多了,依然欣喜于自己得到了一个好角色,并在这个角色里大放异彩。爷叔也打动了很多人。
年岁会带来很多东西:知识、经验、人情世故、以及随之而来的包袱。你比年轻时知道更多,但比年轻时更不敢。你的不敢和由不敢引发的讨好,会从每一个毛孔里渗透出来,在别人眼里显出真正过时、边缘化、走向失败的老。如果我们的年轻确实止步于35岁,那么在35岁之后的人生会不会真的走向衰败,或者是走向一段新的旅程,取决于有多“知而后敢”。
对品牌来说也是一样。
主理人会老去,品牌也会老去。这并不可怕,老去不代表过时和失败。熟龄品牌是否仍然能捕获人心,取决于在起起伏伏那么多年之后,主理人是否还能、还敢沉浸在自己的独立宇宙里,像个小男孩一样,眼睛发光地给别人安利自己心爱的图书。随着经验渐长,你安利的技巧变得多样而纯熟,但眼睛里的光始终不变。
别装嫩了,那真的让人尴尬和丧气。
—
02. 关键是要“响”,不好真的“不响”
—
所以你要想真的“不老”,在35岁之后走向一个新的人生旅程,或是让你一手打造的品牌不渐渐消散于众人视野中,关键是要“响”起来:真诚地、热烈地描摹你的念想,不要因为担心被说“过时”而畏首畏尾,更不要尴尴尬尬的去赶不懂也不爱的当下时髦。
想想那些你并不觉得“过时”的年长者吧:
梁文道,几十年都站在社会边上旁征博引絮絮叨叨,到现在还是很多人的指路明灯(ps道长你别真的退休啊~);
李倩玲,跨越两个经济周期数个行业,仍然对一线保持好奇,这是《贝望录》经久不衰的核心原因;
项飙51岁了,从头到尾都沉浸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里,他从土里望向星空,这几年重新逐渐成为年轻人在时代下的精神灯塔;
乐天陶社的郑祎女士,她有鲜明的坚持和好恶,也有暴烈的性格,是景德镇独特的精神存在,也是推动景德镇开始成为新的文化飞地的重要人物;
更别提费翔和林子祥夫妇,一上台就让人眼前一亮;王家卫再出手,不论是谁都会啧啧叹服。
他们一直在倾听和表达,从来都没有在这个时代面前保持沉默;他们所表达的也一直是自己,从来不过分讨好这个时代,工具的进步让他们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一个奇怪的假装年轻的人。
要响啊,如果你不响他不响,群体就失去了互相听到的机会,没有听到就没有应和,大家的心气儿就不会话赶话地高起来,群体就失去了方向,自然就没人出钱、没人做规划、没人奔走盘资源、没人设计、没人测算、没人干活、没人协助。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地偃旗息鼓,只是觉得旁边人都蔫儿了,自己也没劲。
当然我们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响”法,写文章是一种,短视频是一种,播客是一种,社群是一种,沙龙是一种,攒局是一种,开店也是一种。只要你先说出自己的话,自然会有人逐渐聚拢过来。
并且你会发现真诚的“响”声会吸引不止你这个年龄的人。有如《繁花》,写书的金宇澄1952年生,翻拍的王家卫1958年生,说的是1990年代的故事,吸引了从六零后到零零后各个年龄的人。
什么叫不真诚呢?我不相信冯小刚会真的喜欢AI机器人和多巴胺配色,他从来都不是这风格的,即使是机器人,《编辑部的故事》里第22集的机器人助理和96年春晚蔡明在小品里演的机器人老婆,说的都是有顽主影子的人性,而如今再说机器人这个话题,讲技术引发的男女闹剧就确实不真诚了,应该讲技术行业逃命式的蜂拥而至和全球真实需求场景的匮乏吧,这些才是按冯小刚以往风格应该拍的片子,但能说吗?不能,因为现实已经太脆弱,一说真的可能出事。
这篇我讲完了。和商业的距离稍微远了点。但我这份工是想干到80岁的,很多才华横溢的老板、眼前一亮的品牌、货、拍手顿足的文字和视频和播客,我也想你们能一直干下去的 — 我不想活在一个越来越浅薄无脑的世界里,我们都不想吧。当时代变故叠加年龄增长,我们都会迷惑和失去心气儿。但相信我,你只是累了,而不是过时了。好的就是好的,这不随时间改变。给我自己鼓劲,也给你们。
—
发表于小报童「品牌咖啡因」
塞米按:我们都会老,这并不可耻。各种年龄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商业形态,社会、商业也可以学着得体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