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 不再重视社交媒体账号之后

总有些事情,在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的时候就觉得“要去做”。这个念头会自顾自地长大,推着你茫然又兴奋地往前走。而在真正的结果显现之前,你甚至都无法与自己理论清楚,更遑论别人。

今年做了很多很多事,最重要的是这件没什么理论支撑的:给自己找个独立阵地,然后从所有的社交媒体平台里往后退一步。

先说结果:这件主动走下牌桌的事情,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有产品线都不同程度地攀升了一大截,最重要的是,我重新找回了创作者的跃跃欲试。

无论你是哪个领域的创作者,文字的、声音的、影像的、app的、空间的、餐饮的、服饰的,希望这篇来自亲身经验的感慨,能让你也找回那一大片天空。

以上,以下。

01. 一代又一代的线上内容平台,就和赛博鬼打墙一样

我是非常非常古早的内容创作者。

有多早呢?如果各位看官之中有复旦校友,依然能在日月光华bbs某些精华区里找到我2005年前的文章合集。

后来出现了博客,我特么有俩,用来写不同风格的文章。后来是微博,也有俩,其中一个还挺网红。再后来我陆续在百度贴吧、榕树下、天涯和豆瓣写文章。工作忙,停了几年,然后就是公众号。

在公众号之前,写文章一直是兴趣居多,所以内容是跟着我的人生进程走的,每个阶段都不一样。不仅是内容不一样,风格和载体都有改变,有一阵我还爱上了画漫画和做动画。

公众号开始,出现成规模的商业化,开始有各种运营技巧,总体都是以用户爱看为主。事情就慢慢变了。

众口总是难调,大部分人都喜欢的东西往往中庸,且很难有大改变。再加上赛道和人设这种东西,各个平台上的内容开始变得成熟、整齐、稳定、效率化、越来越无聊。

也确实有新平台来招揽。可是越来越新的平台们啊,越来越自带规则,创作者们一进去就要赶紧按集体既定路线卷起来。

公众号开始式微的时候我就琢磨换个地方,但想了一圈,总觉得毫无意义:无非是不断重复老一套,然后把粉丝引导过去,就和一个不断被房东逼迫搬家的租客一样。只要搬过去赶紧开始过日子就好,至于房子里具体生活的样子,似乎越来越无关紧要。

于是,我开始对创作感到厌倦。

02. 创作是被神点亮的技能,但它也很脆弱

每个创作者的心情大概都类似吧。

我是说,那些码字的,画画的,制作影像的,录播客的,写歌的,做戏剧的,策展的,做建筑和空间设计的,经营精致餐饮的,设计服装的,做文创的,做app的,等等等等,如果是个真正的创作者,都很享受创作这件事。

从细微处察觉一些东西,抓到手里,先有一个模糊的影子,然后不断地审视它、感觉它、磨蹉它、揉它、修它、加一点、减一点,有时候你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它逐渐长成了型,一个新的、动人的、有自己生命的东西。

有时候你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犹如神明抓住了你的手,所以很多真正美好的东西确实难以复制。

所以我一直不鼓励任何有天分的创作者,靠消耗型的贩卖生意过活。创作天分是珍贵而脆弱的,如果你拿它去硬刚现实压力,大部分都经不起复制和质疑。

比如,很多由天分而产生的好东西,会被低流量判定为不行,而敏感的创作者们就真的觉得自己不行,并羞愧地转头挤进平庸的大潮里以自己不擅长的方式卷生卷死。

04. 做网站、做内容小卡片四处分发,是我的破地狱

在那段创作厌倦期里,我产生了越来越大的自我质疑:如果始终要按规则做事,我特么当初辞职干嘛呢……

我需要找回自己的敏锐和快乐。

有两件事拉了我一把:做网站、以及不再认真经营任何社交媒体账号。

网站是我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一亩三分田。终于可以不垂直了,我既爱写商业洞察、爱写人物采访、爱写小说、爱鼓捣一些视觉设计、也爱搜集推荐好东西,这些都放在了网站上。之后会逐渐再增添新的东西,就和终于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一样。

不再认真经营社交媒体账号,而是转做内容小卡片四处分发,是另外一个有趣的决定。

这个决定的起因,是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咨询顾问业务来源,并不如设想的那样是社交账号带来的。

除了公众号和书之外,我做过的演讲、发过的朋友圈、甚至写在犄角旮旯私人小红书账号上的内容,只要是好内容,都曾经被注意、认同、截屏和转述,在各种渠道和各个微信群里传播,触达的客源再从各个角落过来找到我。

所以并不是“账号带来了客源”,而是“好内容和好观点带来了客源”。

于是我开始重新设计路径,把观点内容加上网站做成易于传播的小卡片,海王式散播到各个平台上去,让它们像漂流瓶一样,被推到合适的人身边,把他们带到网站上,从网站上了解我和我的完整全部,再来找到我。

这个方法的效果棒透了。

05. 然后,各项业务都开始不同程度地上浮

出乎我意料的是,网站+卡片的效果并不是单一的:所有的手册、咨询、顾问、合作业务,都上浮了。

不认识我的人,从各种微小的触点进来,把网站逛了个遍,然后像逛超市一样买了自己需要的各种产品,再跑来找我;

原来就认识我的人,在网站上发现“噢!原来塞米不只是那样的”,然后终于下定决心跑来找我做长顾问;

一些原先半熟的品牌,跑来说“你选的嗲东西真的很嗲”,我们在谈合作了。

我终于被正确完整地认识了。

以及,更好的事情是:

06. 从必须更新账号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做一些任性的实验,并也同样带来了惊喜

如果有时间,我想尝试很多事。

哈,终于有时间了!

第一个尝试,正如你们上期看到的,把迷你杂志又做了起来。这是一个看起来和我的品牌咨询顾问主营业务完全无关的尝试,为啥做呢?

因为我喜欢。我想做一个精致的、高级的、艺术的、收集好东西的好东西。

You know what,这份迷你杂志给我带来了很多大神级人脉和重磅客户。

真是特么没想到……一件完全无意拓客的特别自我任性的事,带来了最优质的拓展。

第二个任性的尝试,是又开始做视频号直播。

我挺喜欢直播的,私心觉得那是最接近真人沟通的线上工具,毫无编辑、即时围观反馈、过期不候。

我想用它代替微信群,起到轻度链接、轻社群的作用。

咋说呢,作为一个并不太喜欢泡在人堆里的INFJ,我既想和天南地北的朋友常常聊聊,又不想面对天天要social的压力。所以我真的不太想拉微信群。

直播能不能起到轻社群的作用?我不太确定,但是现在有时间了,可以摸索着试试。我觉得我可以的。

07. 总之,这就是我今年放飞版的年终总结,一个走下牌桌、看到更大天空的故事

我是说,请让你自己开心、松弛、好奇、开放、思绪放飞、让你自己更喜欢自己。

以及,这个世界有很多种可以让你达到这种状态的方式,不一定要挤在平庸中费力地卷生卷死。也不妨把这个世界看成你的商业模式乐高,从这里拿一块,那里拿一块,组合成最适合你的做事路径,让你的创作者天分在最健康的环境里发光。

发表于公众号

塞米按:往前走,把焦虑和不安打磨成改变的动力。事情都会好起来。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