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惊觉“信息茧房”,都是先亲身经历,再看到舆论蔓延。
一件事是关于 chatgpt。
我自己猛用,也刷到不少争论 deepseek 和chatgpt 谁更好的赛博讨论,总觉得人们一边倒地支持 deepseek有点武断。
直到最近和人吃饭,聊起这话题,我哐哐一顿输出安利 chatgpt,对方好像听进去了。过了一天,发来了个截屏问我,是这个软件吗?有点像,又不太像?
不是那个软件,因为那是国区 app store。
chatgpt 为什么始终没流行起来呢?因为要上网环境+外区 app store 账号,如果充值,还要搞定 apple礼品卡。上网环境纯净度要在 20% 以下,最好是家庭 IP,不然很容易降智或封号。
这些起始门槛挡住了大多数人。但网上的舆论争辩里,少有提及这一点。如果你只看大众舆论,很容易把这件最关键的小事忽略过去。
就好像大部分的小众品牌,在面对大众市场的时候都会忽略人们心底那个最关键、但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底层疑问:这是什么?越专业的大咖,越意识不到这是个问题。
好比地产行业的城市更新,找一片老居民区,改成士绅化商业。招不招得到优秀主理人,各路推文都说什么价值观审美社群非标,甚少被提及的关键小事是什么呢?
是电量。
老居民区电线那叫一个少,那叫一个乱,一个位置本来就只有一丢丢,还被旁边人家分去一点,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法追究。
电量其实决定你能做什么,要上高级装修、高级设备、高级系统、高级菜品,没电量都免谈。很多城市更新项目的铺子电量,只够开个空调开个灯,再加个微波炉。
也可以新增电量,但贵,申请也慢,一般是整个片区一起做的,也就是有钱+能打招呼,或者,这个城市本来各方面管理都很松动。
带着这个认知,再去看那些新街区新铺子,是不是恍然大悟?
二是,最近有被邀请去了一个西红柿品鉴活动,挺新的农业品牌,主理人想推一个新的口味概念。
西红柿…挺酸的,特别酸,令人咋舌。现场去了很多行业内的朋友,面面相觑,但因为和主理人熟识,也不好说什么。
后来舆论开始蔓延,先是友情发稿,然后突然有个小红书博主说“它们家西红柿长得歪歪扭扭一点都不标准,好躺平啊”,“躺平的西红柿”恰好击中了流行心态,连带“特别酸”这件事,也变成了“做自己不走寻常路”的代表。
于是自然舆论开始发酵,被大媒体看见,叠加报道,火了。
如果你去现场尝了,也依然是惊人的酸涩。按照原来的计划,让大众尝试理解和接受这种新口味,还需要很长时间。
但大众接受了,以曲解的方式。
看着那些报道,我不禁恍惚,这是我当时尝到的西红柿吗?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所谓信息茧房,大概就是这样吧:舆论属于激动的爱说话的人,而那些不好意思说的重要的关键小事,掉在地上,在舆论和真实之间砸出了一个巨大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