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阵试图鼓捣一个新的实体产品,于是一顿算账。心态很平,不亏就好。
“不亏”的账是这么来算的:品类在特定渠道的普遍价格 x 我打算第一批尝试的量,得出一个试水期销售总额。抠门如我,打算在这个总额里切葱姜似的细细分出一个比例来:材料,加工,包装,客服,仓储物流,流量营销……林林总总。
算着吓一跳,嚯,如果主要走线上渠道,拍照发帖投流搭直播间给直播间投流,加起来有一个并不低的入场门槛金额,再加不菲的退换货成本,以及平台对不及时回复不及时发货等等的罚款,总而言之,因为这些成本有一个并不按比例的起始下限,如果量上不去,铁定是亏的。
亏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线上平台都是泛人群的,而最后的实际收入取决来自那些确实买了货并且没有退的人,中间要经历一个“人群精确化提纯”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有成本的。越大而泛的平台,成本就越高。这也合理,打造一个平台确实成本高昂。
以及,也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线下的实体店,本身所处的街区,就已经做了这个“人群精确化提纯”的事,而且线下看到摸到的东西,买到手再退货的概率要低得多。也就是说:
线下实体租金成本 = 线上实体流量成本+退货换成本 = 人群精确化提纯成本
但线下租金成本,和线上流量+退换货成本一样,也有一个并不按比例的起始下限。
从这个公式看,小型品牌要怎么绕过租金/流量退货成本呢?
想办法自己搞定“人群精确化提纯”。
所以……那些社群,那些内容,那些搞事,那些品牌化,那些主理人IP,那些水下小圈子,只要你本事够大,能吸引到精确人群,就能四两拨千斤地省掉一大块租金和流量退换货成本。
声音不在大,在精确制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