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群朋友邻居去了家附近的韩国烤肉店。我住日韩聚集区,店里从老板到客人都是韩国人,在烟雾缭绕的环境里,很有“请回答1988”的氛围。
点了菜正闲聊天,老板拿着两瓶酒经过。店的面积很小,几乎是擦身而过的,所以酒出现在了我们眼皮底下。透明玻璃酒瓶,米白色的酒,瓶口绑着好看的麻布,很好喝的样子。
朋友小声嘀咕了句:这什么酒。
老板听见了,停下脚步,用口音浓重的中文说:是我自己做的米酒!很好喝!你们要不要!
当然是要了。老板高兴地拿来酒瓶和杯子,说:这是我自己做的,不卖的!
什么意思?送给我们?
对对,就是送给你们,客人都送。老板一边说一边满上,递到手里,热烈地看着我们。是类似酒酿+养乐多的味道。老板热烈地盯着看,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夸了几句。
然后老板说:我这个酒和别人不一样,是我奶奶的配方,我们是韩国乡下的,酿酒很好喝!
乡下哪里?我家属问。
统营,就是店名那个,所以我们店才叫这个名字。
米酒大概20多度,刚刚好让人聊兴十足。小小的店里,烟雾缭绕,肉香四溢,老板四处送酒聊天,间或被老韩客介绍给新韩客,同乡握手拥抱。相隔不到半米的邻桌聊着听不懂的酣畅话题。
于是我们又多点了几份肉,吃了会儿,再加了几份主食。
吃完出来的时候挺感叹。
米酒成本有多少呢?玻璃瓶喝完还是回收再用的。但它成为了老板和客人拉近关系、提升客单价的优秀工具。吃完这顿,我们都得到了“这是一家大方送整瓶米酒、店名统营是老板家乡(多生动的记忆点!)、奶奶辈儿就很会做饭”的印象。
都在说主理人/品牌/做内容,这真是个原生轻巧的好办法。
啊对,老板拿来酒的时候特意停了一下,后退了一点,摆好姿势,让我们拍照,所以这是照片。韩国真是个深谙社交媒体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