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考 | 便宜稳定高质量的manner式服务商,还是不可能吗?

虽然我是一个人干,但三不五时地就要找各种服务商一起合作,设计,代运营,商铺中介,融资顾问等等。

咨询客户总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我帮着老板一起想方向策略计划,然后再找合适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商落地,基本就是以前打工时干的活儿。所以常介绍自己是个外挂高管,就是这个意思。

但找合适的服务商一直是件难事,尤其对要求高预算低的小型精致消费品牌来说。有时候即使这次找到了,合作顺畅,下次再问,就已经不再做了。这事儿纯看双方缘分,所以我也没当一个主营业务推。

但这确实是个巨大的、隐约膨发中的蓝海。

品牌端的需求明确而强烈,以至于我偶尔在朋友圈转推一些便宜又优质的服务商,评论和私信瞬间就爆;服务商端也逐渐冒头一些便宜得惊人、出品和服务也可以打到七八十分的个人和小团队。只不过两端并不太容易找到彼此,个人/小团队既不稳定、接客量也有上限。

但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听起来像是正在等待一个激发两端的新模式。

所以借这篇文章,点一点,再推一推,欢迎有同样想法的朋友找我聊一聊。

以上,以下。

如项飙所说,我们正进入一个零散化时代

项飙的原话是“社会正从肉变成肉碎”(好像是这样),肉碎是他家乡的一种吃食。他的意思是在目前环境下,很多大型机构会逐渐瓦解为个体。

这句话和我看到的现实颇为吻合。各种行业一轮一轮的起伏,挤出了太多三头六臂的超级人才。

他们在盛时进入企业,经历各种高强度训练:理解各种模糊又反复的需求,长出各种叫好又叫座的想法,承受各种堪称折磨的kpi考核,到最后变成机械战士。当行业下行,很多太能干的反而不甘于苟着,有些带着一身本事走出企业,开始尝试单独作战。

大部分都来自广告、传统媒体、互联网大小厂,最近几年也开始出现另谋出路的自媒体博主。

我合作过不少,印象深刻。

有些是传统中高管,几十年的经验,都不用查资料,知识和踩坑点哐哐从脑子里直接往外涌,写方案功底扎实,行业人脉门儿清,跟老中医把脉一样让人安心。我请过一位给品牌做融资顾问,脱下了大公司的繁文缛节,老法师的智慧闪闪发光。

互联网出来的带着满身的运营技巧,有了他们就好像多了一本通关秘籍,迅速帮流量外的小型品牌主找到自己合适的线上切入点。而且互联网人的效率和执行力啊,真不是盖的,不愧是卷出来的。

传统媒体人和自媒体人都是做内容搭建品牌的好手。那些本来为顶级媒体工作的人,文字动人,设计在线,视野宽广,帮品牌主把模糊的故事讲得行云流水。

而且他们都是给自己打工,所以一点儿也不摸鱼,态度和效率真是赞叹!反馈快,盯进度积极,并行任务还会自己排优先级,大部分改动意见一天内给到,还会多给几个选项,啧啧啧啧啧。

我时不时感叹,啊,比以前个别大几十万的外国agency好用多了!

这些人就好像大型工坊出品的牛刀,本应在更大的体系平台里创造更大的世界,但机缘巧合地做上了一件小事。

个体出品并不意味着不好,而是“只能给其中一环”,无法负担那些冗长的前期沟通、巨型方案、层层汇报和悠长账期。但去掉这些,很有可能才是最核心的价值。所以对无需这些环节的小型品牌来说,刚好适合。

牛刀杀鸡,积极一点看,是他们的新机会,也是品牌的。

manner就是牛刀杀鸡模式

且忽略近几年的种种风波,人们最初为什么喜欢manner呢?

因为manner是十几块就能在CBD买到的、货真价实且有良好设计和审美的、每家连锁店出品都稳定可预判的精品咖啡,面子里子票子安全感同时被满足了。

这真的挺不容易做到的。首先老板得是真的行家,才能在懂产品的同时控制成本;其次选址思路也确实清晰,市中心小店保证人群准确且租金不高,进一步控制成本;再加上审美设计和标准化运营,努力地把“生活方式”这么感性的事变得理性化。

所以manner模式就是:

  • 产品或服务是出自行家,真的有两把刷子
  • 清晰的调性,并不泛泛
  • 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规模化
  • 控制非核心成本,打造感人价格和惊人质价比

所以这并不是前几年流行的供应商集合平台,因为那更像是个大型超市。manner模式的精髓在于它理应是精品+昂贵,但居然是精品+平价。

这个模式的难点在于,太专注产品和调性就很难控制成本;而成本控制或标准化推得太激进,就容易伤害产品或是调性。又好又便宜又稳定,确实是一件走钢丝的事。

manner式服务商,缺什么呢?

这节拿我自己分析(免得得罪别人)。

我是最初就计划、现在也确实走上这条路的人。

在这个模式的要素中,我做到了三点:确实行家、调性清晰、控制成本质价比惊人。

前两点不难。要做到第三点,主要是两个因素:

  1. 尽量不牵扯太多合作链条,因为合作链条越多,虽然可能接的单子价格也高,但复杂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大,最后利润也不见得高。所以我的产品和服务一直控制在自己一个人、或最多牵涉两方的范围内
  2. 不做定制服务,尤其是大企业定制服务。我只以“预设的方式”服务“同类人的客户”,所以大部分成本都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因此相比“一个50万但需要费力磨合的客户”,我做的其实是“5个10万但在提前了解和预设下丝滑合作的客户”(数字为假设)

如此这般,我做到了这点:提供一个对单个客户来说质价比极高、但总和加起来其实对我已经很好的服务价格。

很像……那些资深的日本匠人,老而钻研,赛道清晰,出品对得起价格。

但和匠人面临的问题一样,因为要保证行家的出品、清晰的调性、简约的成本,规模就做不大。我可以一人吃饱,但仅此而已,对市场杯水车薪。

君不见,manner亦随着规模扩大而颤颤巍巍。

事实上,我无数次尝试扩大规模:培养青色社群牵涉巨大的社交和管理精力以及暧昧不清的费用链条,用AI技术目前也难以复刻赛博版的我 — 那些直觉和灵光连我自己都难以讲清楚,又拿什么喂给AI?那几百篇文章?也不过是努力体系化的零散杂念而已。

目前能做到的,不过是把眼前能看到、容易整理出来的线头,一个一个缠成小卷:几本手册,一些小咨询大顾问产品。但如果你们有看过/体验过它们,这些远远称不上标准化,后面依然是我,受限于我个体的精力和时间。

除了“规模化”这个普遍问题之外,也有不少个体和小团队也缺“职业化面貌”,也就是原来在公司里由其他部门完成的事,比如decent的个人简介文件(尤其是互联网出来的好多没有这个)、拓展客户以及后续推进的节奏、交付方式及细节的约定、执行时间线等等,很多个体和小团队“两眼一睁就是干”,这些职业框架性的东西都很缺,就好像厨师炒了盆好菜,但是店面、桌椅、餐盘、服务员都没有,拿个塑料袋装给客人,菜是好菜,厨子也是好厨子,对客人的要求着实高了点。

综上,这个膨发中的蓝海趋势,需要这些辅助:

  • 自动识别能力和需求之间的每个契合点
  • 一套标准化职业化的推进框架,免除误解和反复无谓的沟通,但可以让想法自由
  • 让双方省心的交付和修改工具
  • 不尴尬的结算和催款工具
  • 如双方事后评价都很高,总结出可被标准化的做法和资源,打包成为自动化产品/工具自动在社交媒体或特定平台传播
  • 自动化产品的一部分收益归起始合作双方

事实上每种技术都已经存在。但在这套体系里,技术和人需要深度结合,紧密而灵巧地协作。它需要呈现得更像人,而不是一套saas或几个软件。

一篇深度瞎想,写在蓬勃而复杂的2025年。希望科技迅猛,人性自由。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