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遇到不少品牌主卡在团队管理上。低年恶时,确实容易发酵积怨,再加上人人都有碍于面子不愿说出口、勉强说出口却并没有被听懂的事,矛盾就这么产生了。
那天看到一个概念,也许能解大部分的矛盾,写在这里给你们:
用高语境做品牌,用低语境做管理。
高语境和低语境是用来形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高语境文化强调含蓄、委婉、靠语境理解,比如日本和一部分东亚文化;低语境文化则是直接、清晰、有话直说,比如典型的美式文化。
比如讲,如果你家邻居的小孩每天弹钢琴弹得很吵,在低语境文化里,你可能会直接上门敲门,说一句:你家孩子太吵了,请安静点好吗。而在高语境文化里,你可能会在第二天遇到小孩父母的时候委婉说一句:哎,你家孩子钢琴弹得挺好啊,我们昨晚把整首歌都听完了。
这两句话都在表达同一件事,但一个说的是字面意思,另一个靠的是心领神会。
这个概念非常适合做品牌经营:当你对外做“品牌形象”,要用高语境,对内做团队协调管理时,要用低语境。
对外做品牌形象需要高语境:含蓄、委婉、氛围感,并因此造就美和想象。
因为branding不是一个“信息型任务”,它包含情绪、审美、哲学、价值观、文化投射、心理认同、非理性偏好等等微妙模糊的因素。一个品牌不能太直白,含蓄、细腻、看不穿才诱人。所以品牌理念、讲故事、塑造美感、传达品位这些事,复杂一点才成立。
高语境表达在品牌中就起到这样的作用:用复杂包裹简单,用模糊塑造氛围,用语言之外的东西创造信任感和认同感。迂回,而不是直白;暗示,而不是命令;氛围感,而不是干巴巴的结论;自己悟到,而不是一锤定音。
所以对外讲品牌,就得要阳春白雪。很多品牌主非常擅长这一点,但越擅长对外做品牌的越习惯成自然,在内部管理上也这样,比如:
希望下属不要叫一叫动一动,主动一点,说的却是“我觉得我们作为一个专业品牌,要更重视每一次对外表达的机会”;希望团队做事速度快一点,说的是“我们要用品牌的语言建立更快速的反馈机制,让团队更有节奏感地成长”。
尤其是那些以融资和轻资产输出为主的品牌,因为习惯了对外宣传品牌的高屋建瓴慷慨激昂,很容易对团队也这么讲话。
咋说呢…这么讲话会误事儿。
管理要低语境:清晰、简单、直接,让人以最低精力成本了解事实和事实全部。
你想让别人改变行为,但用了一个讲情绪、讲理念、讲抽象的高语境表达去包裹了一件小事,团队很容易崩溃:听了半天没听到重点,情绪上觉得是在说TA不够好,最后只能产生困惑和防御。
管理沟通就是要把该说的就直接说清楚:你想让他改哪里、怎么改、什么时间点之前完成、为什么你现在要提这件事,讲得简单直白,而不是用大量情绪先铺垫,信息藏在后面。不是不能带情感,而是情感应该在信息之后出现,做润滑,而不是做开场。否则很容易引起误会和对抗情绪。
而其中的难点在于:你得想办法把自己那些不想讲但应该讲的话,平和、客观、清楚地讲出来。
有多少下坡的起点,是因为不愿面对自己的伤口、错误、恐惧而甚至对内也选择逃避?
任何问题都应该被当做问题而好好地、正式地被提出来、被讨论、被共同面对和思考解决,这是团队的意义,尤其是那些牵涉钱、自尊和价值观的事。
很多时候,团队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态度。当你能面对自己,团队也能好好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