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写社群手册的原因,把以前接过的社群类咨询翻出来看。还挺多,一百多份,前两年尤其多,其中又基于资源链接促进各人生意的组局型社群为主,比其他三种社群都要多得多。
这两年社群咨询没那么多了。问了一圈那些组局型社群的现状,大部分不温不火,社群主也没那么大劲头了。
但其实核心问题挺明显的,跟你们唠唠。
组局型社群是用资源链接、人脉介绍、商业机会为主轴,把一群人召集起来“互相帮一把”的圈子。但其实每种社群都有一个不同的价值核心,组局型社群的价值核心在于成员是否受益于社群并成功了。这个结果是组局型社群热络和前进的动力,而不是过程做了什么,更不是情绪和陪伴。
所以这些做法其实都偏了:
第一种歧路:把社群运营成活动公司
不少组局型社群的社群主,会陷入“越做越像活动公司”的陷阱。
一周安排三四场活动:行业饭局、圆桌对谈、线下分享、主题夜谈,社群主亲自组织、亲自邀约、亲自协调,累到不行,但又害怕停下来社群就沉了。
表面看,这些活动是“高频链接”,但实际效果却不一定理想。参与者一场场参加,真正产生合作或者互相扶持的却很少。更严重的是,主理人一旦停下来歇口气,社群立刻变得无声无息,成员自己并不会接力或者自发推动。
这是为什么?因为组局型社群的成员,根本上都是“来获取资源”的,而不是“来成为社区的一份子”。他们来参加活动,是为了看看有没有用得上的资源,而不是对这个群体产生了长期投入意愿。
你做再多的活动,如果无法帮助他们实际对接、实际解决问题,那么再密集的节奏,也只是热闹,而不是成果。
第二种歧路:把社群运营成理想主义讲堂
另一类常见情况是,社群主陷入了内容输出型误区。
他们在群里转发大量宏大话题的文章,比如当代社会趋势、商业伦理、技术变革,或者写一些“对行业的深度洞察”。往往群主发了一篇长文,或者一段激情澎湃的思考,底下却无人回应,甚至连“已读”都看不出来。
久而久之,社群主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委屈:“我这么真诚地分享,怎么没人搭理?”
“大家都这么冷漠,是不是这个群没有价值了?”
其实并不是群没有价值,而是内容的方向错了。如果你建的是一个组局型型社群,成员的注意力永远集中在“有没有新机会”“有没有项目能接”,而不是“今天这篇文章的见解是否深刻”。
理想主义的发言或许让你感觉“这是一个有品味的社群”,但对资源导向的群体来说,它的吸引力不大。相反,如果有人在群里简单发一句“我们店铺最近装修遇到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可以推荐靠谱的施工队”,反而能引起更多互动。
因为问题是现实的,解决它的回报是清晰的。
组局型社群的发动机是“结果”
在这一点上,很多主流看不上的、大肆宣扬成功数字的社群,反而是思路最清晰的:冲着结果来,为结果而运营,拿到结果立即再宣传。
说到底,组局型社群的最大动力来源只有一个:它是否真实地帮助群成员,解决了实际问题,带来了结果。
这个“结果”可以是:
- 推了一个合作方,合作成了;
- 有人接到了案子,项目顺利完成;
- 一场饭局之后,认识了合伙人;
- 群里推荐的服务商解决了急事,省了钱。
一旦这些“正反馈”开始累积,成员的参与意愿就会上升。他们开始相信:“在这个群里,有机会。”而一旦机会发生,他们会更愿意主动投入、推荐他人、支持社群的活动。
这种社群氛围的建立,不靠“活动的频率”,也不靠“社群主的理想输出”,而靠一次次实打实的问题解决。
那些“热闹”“关系好”“理想共鸣”,也重要,但在组局型社群里只是辅助润滑剂而已。
不是每个社群都要谈理想,也不是每个社群都能靠内容维系。组局型社群就该用项目反馈、真实转化、结果导向去运营。你甚至可以每周只做一件小事,帮一个人找到一条真实的线索,比办四场饭局更有用。
(确实也是给社群手册预热,敬请关注公众号朋友圈和网站,但还差好几口气,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