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我做很多拉郎配的事,把这个主理人介绍给那个负责人,促成一些合作。在这过程里,最费力的居然是整理品牌/主理人的介绍资料。
很多主理人会给我品牌的点评页面、淘宝页面、小红书/抖音/公众号。但是吧……其一这些页面里的信息非常杂乱和信息流化,其二社交媒体的阅读量数据通常不高,很容易让人轻视。直接把这些抛过去,大部分情况下就没戏了。
没有大流量的品牌/主理人并不意味着不厉害,有时只是缺个机会 — 说不定就是将要促成的这个机会。而在这宗促成之中,眼下的产品和运营情况只是一部分,更多是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其中有多厉害、别人如何评价、以及最重要的你是哪个圈子秉持哪种价值观,以上这一切,和目前的品牌运营状况一起,构成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噢!这个人可以哟!值得认识一下!
但现实是,对90%的小品牌/主理人/超级个体来说,这些更重要的信息只停留在自己朋友圈子的口口相传里。很多时候我一边从各处搜罗资料一边想,这得流失多少好机会啊!
发生得太多次,以至于确实构成了一个issue。写篇文章跟你们讲讲。
–
电商和社媒只能呈现碎片
–
这代创业者赶上了一个“没有完整自我载体”的时代。以前公司都有官网、有宣传册、有PR资料包、有销售渠道,不同载体对不同受众完整呈现了不同的东西。现在从品牌、内容、活动到产品,全部都在社交媒体和电商上,但这两个载体呈现的东西都是“即时当下”的,给人留下如烟花爆破般短暂碎片的印象,比如这个品牌是粉色的、那个品牌是女性主义、还有个品牌有特别形状的包,诸如此类。
而这些,其实只对卖货有利,你要做进一步的事情,比如引起兴趣、建立更深的信任,这些远远不够。而最关键的是,一个潜在合作的陌生人给的注意力大概只有一分钟,就像那个著名的电梯里一分钟抓住投资人注意力的故事一样,你想抓住机会,就要以最能吸引对方的方式、最精简的篇幅、呈现最优秀动人和完整正确的自己。
在这一点上,电商页面和大众点评页面太片面,品牌ppt太冗长,社交媒体账号又太碎片。这些东西抛过去,就是在赌对方有没有耐心消化并自行组装成一个完整印象,以及这个印象是不是正确的你。
–
完整介绍是想象你在一分钟的电梯里博200万投资
–
还是拿这个例子来想象,如果你要给自己的生意博200万投资,电梯里正好遇见了这个潜在投资人,要怎么介绍自己呢?
一个完整真实有说服力并能打开后续合作的介绍,通常要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你过去做过什么?你的背景如何?
这部分不是讲学历和工作经历的流水账,而是要讲清楚你的重要标签和成长路径。你的过去有什么值得挂出来的标签?比如特别的学校或专业、特别的留学国家、特别的工作经历,以及这些怎么会让你成为现在的人?这一路的想法是什么?有没有什么里程碑事件或成果值得说出来?
这部分是为了告诉别人:你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积淀、有根基的人。
第二,你现在在做什么?你的核心产品、能力和客户是谁?
这部分要讲清楚你目前的业务模块,包括主营业务、产品形态、服务范围、客户画像、过往案例、客户反馈、平台评价、奖项、合作媒体等等。
这部分是你当前状态的真实展现,也是别人能不能“看懂你”的关键。
如果你做的是服务型生意,那就要把你有哪些专长、能解决什么问题说清楚。如果你做的是品牌型生意,那就要让人看到你的审美、表达、价值主张,以及你的产品如何被市场验证过。
在一块里,别人的评价非常重要!客人、合伙人、曾经的合作对象,他们的评价就跟买家秀一样。
第三,你未来想往哪走?你期望什么样的合作?
这一块非常重要。它不只是说明你的计划,更是说明你的价值观。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和什么样的合作方一起走?你有哪些计划已经启动?你现在缺什么资源或支持?
这部分是帮助别人判断你是不是“同路人”的关键。
这三部分内容构成了完整的你,而不是现在的你。在大部分机会式合作里,你需要先让别人看到你这个人,再通过你来理解你的产品。有时候,你能拿到更好的合作,不是因为你产品多强,而是因为对方相信你是一个值得一起打磨产品的人。特别是在个体化浪潮里,大家其实更愿意信任“人”而不是“牌子” — 虽然是句老话,但很多资源大咖到现在依然是这么想的。
所以,那种一句话简介“我是一位自由插画师”或者“我们是一个做z世代球鞋的品牌”,只适合泛社交泛资源。正经场合你需要一个更完整专业的简介。
–
很多工具能帮你呈现这份简介
–
其实呈现方式不止pdf文件或者社交媒体文章。不过在说具体工具之前,先分享三个原则给你:
第一,这个简介要能被很方便地转发
写自我介绍,不是为了发给一个人,而是为了让别人可以方便地把你“介绍”给下一个人。所以,这份材料的格式不能太重,体积不能太大,阅读门槛不能太高。如果它要靠下载PDF,或者得传到邮箱,甚至要登录注册,那就基本废了。对方在忙、在手机上操作,根本不会点开。
第二,要能随时修改内容
小型品牌和超级个体的业务状况常常在改变,产品啦,数据啦,新采访啦,甚至整体业务方向啦,但你发出去的那一份旧资料,可能几个月后还在被人转发。所以它必须是一个你可以随时修改和更新的页面或链接。这样你才不会被自己过时的版本拖后腿。
第三,简介要能包含图文视频和跳转链接
一个完整的自我介绍,往往不止于文字,还需要展示你的照片、产品图片、作品截图、合作品牌logo,甚至嵌入一些外部链接:比如你接受过的采访、电商页面、社交平台、官网等等。这些链接不一定要每个人都点开,但它们是你作为个体或品牌的“外部信用”,是补充你“故事”的重要元素。
基于这三个功能要求,有几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工具:
第一种方式:微信图文文章 / 朋友圈长帖 / 微信信息合集
这是最常见的入门级方式,也就是写一篇内容完整的自我介绍,发布成一篇公众号图文或朋友圈置顶帖(比如朋友圈里常见的“我是谁,我能帮你什么”那类),或者是发微信信息给自己,然后把这些信息组成一个合集。优点是门槛低、操作熟、转发方便,也可以插入图片与链接。
缺点是不易修改,也不太好做结构化管理(比如别人想找你哪段经历,必须从头翻到底),适合临时性介绍,或初步试水。
第二种方式:Notion或flowus 页面 / 飞书文档
如果你希望这份介绍可以持续更新、随时修改、链接统一,那么推荐使用 Notion或国内的flowus、飞书文档这类可分享文档平台。这些工具都支持文字、图片、嵌入外链,且链接永远固定,你只需要编辑内容本身即可。
其中Notion和flowus最适合结构清晰的介绍,可以用目录、分页、嵌入媒体的方式来展示你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三种方式:独立主页网站
其实网站依然是个很好的工具,自由度高,正式感强,尤其对小型品牌和个人展示而言。可以在你的网站中设立一个专门页面 “About Me” 或 “合作指南”,把所有内容用更好看的方式呈现出来。
优点是更有品牌感、更独立、可控性强。缺点是初期可能需要一点搭建与设计成本。但一旦建立好,它会变成你最稳定的一张个人名片。
–
以及,分享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你
–
我是从公众号起家的,后来迅速吸引来了各种出台机会:沙龙、论坛、约稿、讲课,都需要我给个人简介。
第一个版本是公众号推文,我做了个图文+外链的公众号推文,嵌入在账号目录里,讲自己的完整故事、业务和未来期待,并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推文一开始很好用,迭代了好几版,后来就乱了,因为有些人拿到的是第二版,有些人是第四版,其中业务方向也大相径庭,找来的时候要先费力解释清楚。
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后来我就开始琢磨做网站。一开始确实只是想给自己做个一劳永逸的介绍页,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但网站是个优秀载体没有之一,完整呈现了我的审美、调性、履历、文章和产品,并以我希望的阅读逻辑呈现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引导,顺着这个逻辑去阅读的朋友,会感受到我的完整气场,不受任何平台规范的限制,也确实带来了不小的业务增长。
但这一切的一切之前,我是说,在那篇公众号推文介绍之前,也是有参考雏形的。
那个东西叫survival kits. 我最早做企业公关的,有一块重要工作就是维护企业对外合作的简介包,就是个电脑文件夹,里面有一份word文档、产品列表、奖项清单、重要采访等等等等,定期更新,用以发给各种媒体、协会和合作伙伴。我那时候年纪小不知道为啥要叫“survival生存”,只是乖巧地跟着香港总部做。20年后的现在知道了,可特么生存相关了。
所以末尾再感叹一句,打工时的卷,自己出来做了都变成细枝末节的专业能力。每一步路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