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阵儿啃了一本关于销售技巧的书。
核心意思就是:在经济低迷、客户犹豫的时候,卷关系、卷服务的作用并不大,反而是告诉客户他们没意识到的事、挑战并启发他们,更容易促进成交。也就是让客户觉得眼前一亮、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于是非你不可,像是做客户问题的医生,而不是有求必应的药房。
虽然是讲to大B的,但核心意思讲得真好,不仅对卖东西有用,对做营销、做内容、拉合作甚至是做账号都有启发 – 这些其实都是卖东西给别人啊 – 谢谢那位送书的朋友。
汉化版笔记戳这里。这篇大概跟你们分享一些重点和感慨。
–
其实很多客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
一般卖东西怎么卖呢?想方设法地了解客户的真实难题和需求,要不就问一大堆问题,要不就做一大堆功课,然后推测一番,拿出一个方案,戳中了就买单,戳不中的话,得来来回回地继续磨。总而言之,很像一个管家,端着盘子在客人身边毕恭毕敬地问“sir, what do you want?”
事实上,大部分客户其实都说不太清楚自己要什么。能给出完整情况和清晰要求的已经是少数 – 况且这些受制于他们自身,也不一定完整正确 – 大多数都讲不清楚。
我从大公司刚出来单干的时候,有过一个关键转折。
我的业务是从公众号运气好有流量开始的,吸引来了不少小生意人来问建议。于是按照大公司的习惯,我设计了一系列需求文档给他们,试图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
收回来的答案里,大部分都写不完整,很多地方空白,而那些写在纸上的信息,和之后面对面聊的时候得到的信息,往往也大相径庭。他们描述的现状不一定是现状,他们指出的问题不一定是问题,而问题有可能在那些完全忽略的点上,由此,他们需要的资源/协助其实也并不真的能帮到。
就好比,病人知道自己疼,但疼的位置也许不是病灶,希望索取的药也并不对症 – 有些会让问题更严重。
后来我就升级了工作方式,用媒体采访的技巧去了解这个人全面的情况,包括那些说出口和说不出口的,然后摸索真正的问题核心和解决方法。其实碰到那个真正问题的时候很明显:他们会眼睛发亮、忙不迭点头、大声地连连说对、竹筒倒豆子地说出更多细节,仿佛终于遇到了知音。而在此基础上向前探索出来的解决方案,确实简单而有效。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咨询雏形产品,命名为“挂号初诊”。很形象吧,望闻问切,告诉你是什么病,什么因,要用什么药。
这也是我想分享给你们的事:其实很多客户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即使在大企业里,尽管有各种SOP和专业经验的加持,讲出来的需求,其实也不一定准确 – 这番话完全是从我十几年甲方再加后来自己单干的经验得出的感慨,再回头看当年我的视野也很窄,即使到了很高的位置,只能说知道很多,但并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往往是简单直接的,你得经过很多复杂的迷宫并得到足够的自信,才能轻松击中那个核心。
所以为什么你和客户磨合的过程会如此痛苦和反复呢?因为他们要的并不是个“sir what do you want”的管家,他们要的是一个能望闻问切的医生 – 切记是医生而不是药房 – 后者会带来安全感。
安全感是所有需求方的隐秘核心诉求,现在这年头,更甚了。
–
启发挑战型销售法:适合下行时代里小众且复杂的产品
–
书里提到销售人分五类::
- 埋头苦干的勤奋型
- 处成朋友的关系型
- 直觉行事的独狼型
- 时刻待命的响应型
- 推动思考的挑战型
在这五类里,勤奋型和独狼型适合简单直接、无需市场教育、无需反复沟通的产品,而如果你的产品小众、复杂、需要理解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启发挑战型销售的成交几率更高。
以及,在下行时代,对小众复杂的产品来说,关系型销售法的成交几率最低。很好理解吧,顺风顺水的时候关系好确实就能成交了,大家都艰难,这点儿关系顶什么用呢?对于需要专业度、深度洞察的产品来讲,“搞关系”更是“不专业”的代名词。
启发挑战型销售有6个步骤:
- 戳中客户心事以建立初步信任
- 就这件心事提出对方没意识到的观点洞察
- 用数据和算账证明你的洞察
- 表达情绪,让他产生强烈的个人共鸣
- 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 最后说你的产品
然后书里说有三个操作重点:启发、定制、掌控,意思是你让客户觉得醍醐灌顶了之后,赶紧定制一个贴身方案,然后推动签约。
不过我也有三个重点,你们听听看:
- 你得想办法知道客户的真正心事。真的心事是不会讲的,你得了解世界和国家在发生什么、行业在发生什么、这家公司在发生什么、以及由此这个人心里真正是怎么想。比如讲,面上很多人会说要“创新”,真的吗?hmmmm….
- 你得大方,舍得分享。很多人在成交之前,不愿意付出额外的精力和知识,或者做什么和销售无关的事。但我有个朋友,在谈销售之外,也时不时组织各种行业饭局,请客户和同仁过来,分享近期见闻。这种饭局和变现无关,也要投入不少自己的时间,但可以给客户留下“你这人很有价值”的印象而不只是个卖东西的人,这很能成单啊
- 有硬货去证明你的观点。只说大洞察大道理,那就是pua。得有案例、数据、真实体验去证明你的观点,并且这些证据要确保是可以转发转发再转发的,并且在转发之后依然有足够的说服力
对小众且复杂的产品来说,这种销售方式尤其重要,因为客户不仅不理解,甚至也不觉得需要。
比方讲,很多人说要“做内容”,也确实很多人会点头认同要“做内容”。但实际上很多人想的是:什么叫做内容?做内容有什么用?这时候你去直接卖内容服务,并不是要告诉他们这项服务怎么怎么好,而是再往前推,告诉他们“你现在遇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做内容会怎样的帮助,我有XX数据和XX案例去证明这一点”。
换个领域也一样,比如AI工具,不是要告诉客户“这个AI工具怎么怎么好”,是要告诉他们“你现在遇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这个工具会怎么帮到你,我有XX数据和XX案例去证明这一点”。
听着合理多了吧。
–
也适合所有需要说服+销售的事
–
之所以特地写一篇给你们,是因为这个思路也适合所有需要说服+销售的事,比如C端产品、做营销、做内容、拉合作甚至是做账号。
因为这些事,本质上也都是“让别人相信你”:相信你看到的、相信你提出的、相信你能带来的价值,只不过对象不同,有的是客户,有的是粉丝,有的是潜在的合作者。所以启发挑战型销售法在这里一样成立:不去一味迎合别人的偏好,先帮他看清那个“没意识到的问题”。
瞎说说,比方讲:
你卖个怎么都能冲出好咖啡的咖啡滤杯,除了讲工艺之外,也可以试试先戳戳消费者的心事,比如“爱好手冲,但技术差,买了好豆子也冲不出风味”,然后提出启发“有时候不是技术不行,滤杯好坏其实影响很大”,再引入产品“高容错咖啡手冲滤杯,让手残党也能接近专业手冲水准”。
你在小红书科普设计风格,除了介绍不同风格和源流之外,也可以试试先戳读者心事“收藏了很多设计风格图,但给老板/甲方做设计时,不知道用哪个,就选个最流行的”,然后提出启发“设计是品牌要对消费者的情绪表达,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再引入内容模式“我的每种设计风格科普会仔细描述所表达的情绪和价值观,成为你品牌设计的表达索引”。
我自己也用很多。比如不少文章里会用“你有没有这种情况….其实….但是也有….推荐试试….”的结构,和人谈事的时候,会先聊我和对方普遍遇到的困境,市场的新动向和新思路,分析可以尝试的路径,然后推进到落地方案。
与其说是销售思路,更像是一个沟通逻辑,帮你从对方最切近的需求出发,而成功的关键就在那个基于需求的醍醐灌顶的洞察。推荐你们都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