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手册 | 写社群手册的四个番外感慨 + 一个广告

戳这里直达「社群指路手册」购买页面

写在前面疲惫又开心的感叹

前两年开始做的付费手册类产品获得了很大成功,适合我的擅长点,也适合你们的需要:完整的、框架式地对一个大家都在做但都迷茫的热门事情进行深度研究,再用简单直白的人话讲透,让你们真的明白为什么,也真的知道怎么做。有不少朋友几本手册都买了,说很少看到对刚需热点问题这么完整深度的分析解答,催我再多写几本。我说没问题,计划是一年出两三本的,陆续把肚子里攒的成型知识用手册的方式打包输出。

结果新的这本社群手册,塞满了各种工作的时间缝隙,足足写了半年……

原本的想法再简单不过:社群这事儿我研究/写文/录播客/演讲/小班课/咨询轮番上地鼓捣了快8年,零零散散的认知顿悟攒了一堆,想写本手册清空一下大脑。手里资料很多,我想最多也就两三个月吧,结果没那么简单。公众号文章、播客、演讲、小班课的信息密度低,逻辑也不用很严密,演讲这类场合甚至娱乐性更重要。但写成中长篇的实用手册,想切实解决大家的问题、并经历之后漫长时间的考验,还是一场难度高很多的思考。

难度在于,关于社群这件事,从流行起来开始,经历了很多变体。北方社群是一种样子,南方社群又是一种样子,地产社群是一种样子,品牌社群又是一种样子,而独立社群里,想正经当个资源生意的是一种样子,纯价值观的是一种样子,就想玩玩的又是一种样子。但是关于社群的现成理论,要不就来自西方community概念,要不就仅仅聚焦互联网经验,而更多人反复吟诵“人最重要”并摇起理想主义大旗(很感人但对实际问题屁用没有)。

我想写一本给所有社群的指路手册,所以触及了很多现存知识的空白点 – 空白点真多啊,容易理解的事被反反复复地讲,艰难混沌的领域几乎无人问津,这年头各行各业其实都这样。但就是这些空白点,造成很多人思路混乱、一顿操作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骨头真硬啊,总算是啃完了,希望能帮到你们。不管怎么说,社群终究是一件重要的事啊!尤其在一个人就能生活、一个人就能做公司的现在,人和人聚在一起反而更让人宽慰。甚至到最后你会发现,那些无心插柳而一起走了很多年的社群伙伴,是比钱更珍贵的关系。

写的过程里有很多感慨,有些确实很关键,所以公开写出来,这样不买手册的朋友也能获益。分四个周末唠唠,今天讲第一个。

感慨一:其实很多社群没做该做的事

我不断地遇到社群主跟我描绘自己社群的规划,主要是做活动,小活动大活动,线上活动线下活动,然后问我有什么看法。

我一般都会问:你做社群是图什么呢?

有些社群没什么诉求,纯粹是爱玩儿,会玩儿,越玩儿越大,大了之后就迷茫前路,因为最开始也没想;

有些社群诉求很简单,比如开店的一般就是想维护老客户,多个直接接触客人的渠道,比如卖货的更简单就是想私域卖货,比如做地产社群的要不就是为住宅要不就是为商业;

有些就复杂,会给出诸如“把志同道合的人聚起来”之类的答案,然后呢?然后就没想,我遇到这类答案会卡壳几秒。

然后这些社群,因为诉求不一样,所以聚集起来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样的运动社群,有些很佛系,有些很商业;开店的社群,有些只发新菜订座位,有些做了很多文化艺术的事。各种社群相处模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像中国传统商帮,大哥大姐带小弟小妹,有些像运动队,规则明确作息固定,有些像大学校园,松松散散叽叽喳喳,有些像古时竹林七贤,关系平等坐而论道。

总而言之,中国不同人群差异有多大,中国不同社群差异就有多大。

但是!市面上关于社群的运营理论技巧,倒是大差不差的……

这,怎么,可能,呢…….

我曾经参加第一届成都ccc社群大会。台上体育课社群Joan做了一个精彩的分享,台下一个大哥站起来说,Joan你做得真好,但是能再分享一下你们是怎么变现的吗?

Joan愣了几秒说我们不变现,听闻此言,台下大哥也愣住了。

台上台下两个社群其实都做得很好,但是根本上是两种类型,两种诉求,两种人群,所以对他们来讲,两个社群的运营策略和重点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其中也包括变现这件事。变现对体育课是通往终点的一环,但是台下社群的终点之一。

不同的社群,不同的人,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终点,怎么能用同一套思路去运营呢?嗯?哎……

运营里要做的事其实就那么一些,但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什么?关系更熟?三观更合?行动力更强?还是其他什么?这些目的里,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哪个其实对你完全没必要?

比如讲,都说社群要“三观相合”,如果只是卖货或者分享资讯,要什么三观相合?比如讲,说社群要有“漏斗转化”,如果你总共就几十个大神坐而论道,每个都重要,有什么好漏斗的?

所以你得知道你们的起点,要做什么类型的社群,最终要往哪里去变成什么,才知道中间要怎么做。

以及,弄明白这些也有利于你看清楚自己卡在哪里,要怎么往前。很多社群都会大做活动,真的大做特做,高兴是一码事,做这些活动是为了什么又是另外一码事。当你自己都不清楚做活动的目的,成员更不知道,不知道就没有主动性,就等着你号召组织,不太愿意主动出力,到最后很多群主都是因为长期单方面付出而最终决定放弃的。

在这么多社群咨询里,我最大的一点感慨就是,很多社群,大做特做的事都不是自己该做的,该做的事一点儿没动。很多时候只要几个小调整,群里氛围马上就好起来了。

感慨二:社群要运营的是凝聚力,不是活动和聊天

还有一个让很多社群逐渐熄火的点,是西方Community概念和东方商帮圈子概念的混淆。

“熄火”的意思是,成员们确实是被“志同道合”聚集起来的,也确实是做了很多活动、聊了很多天,觉得关系足够热络了,开始琢磨变现,带货啦,卖课啦,会员费啦,接品牌方营销合作啦,但效果始终平平,而且一旦开始商业化,成员就开始爱搭不理;品牌做社群,很容易变成独角戏,运营的拼命维持热闹,群里好像一直不咸不淡,做了一阵儿活动没什么人响应,慢慢就变成只发新品和优惠了;有些确实是想做点事情的理想主义社群,一开始人头攒动,到后来逐渐呈现马太效应,活跃的人和项目就那几个,最后越来越像小圈子游戏。

诸如此类的事,让很多做社群的人低落。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凝聚力”。社群能往前走,无论是极好的变现、极好的转化还是极好的项目落地,都是凝聚力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结果。换句话说,大家要愿意跟着这个社群走,这个社群才能往前走。毕竟是个松散的半熟人组织。

凝聚力取决于什么呢?

几年前我为了到处讲课,特地想了个办法,把影响社群凝聚力的因素总结出来,按照作用写成一个公式,叫:

社群凝聚力 = 【 (共同追求 + 共同反对)X 相处时间 X 相处方式 】/ 群体水平方差

意思就是,得有共同价值观,然后常见面、见面要高兴,最后大家水平要差不多才能玩到一起。

这个公式我刚想出来的时候是很得意的,带着全国各地跑了一圈,做演讲,开课,加案例,小班课能唾沫横飞讲两个半小时。

后来逐渐就发现不太对。

有次去广州开小班课,一个开连锁餐厅的老板非常认真地听了,然后一脸尊敬但疑惑地说:塞老师你讲得是很厉害的,但我们这些开店小老板,没什么追求,我们唯一追求的就是钱,唯一的反对就是没钱。

笑,这件事我记了很久,不断地想,想一线实际的样子,想不同的人,想他们的心情,想他们的诉求,慢慢领悟了一件事:

之前这个版本的凝聚力公式说的是community,只适合一小部分城市一小部分社群,我当时的认知太狭窄了。

你知道社群这个概念其实很妙,它翻译自西方community,但在中国流行起来的时候,和获客渠道、兴趣小组、商帮圈子等等概念融合到了一起,变成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概念。

所以,在中国做社群,比西方community多了很多本土因素,所以除了价值观、相处时间和质量之外,还有来自商帮文化的熟人小镇式的人情关系、必须承认的强目的性、以及因为目的性而需要的群体执行力。

以及!因为不同类型的社群,本质和诉求是不同的,所以这些元素对不同社群的作用排序是不同的,甚至一部分元素对有些社群来说没多大必要。

所以在手册里,我做的最骄傲的事,就是做了第二版公式。严格说是第二批公式,每个社群都有不同的元素组合,其中:

  • 有些元素是必要项,在运营过程中千万不能扔掉
  • 有些元素是天生劣势,要想办法补足
  • 有些元素是加分项,不做也行,做了更好
  • 以及,有些元素是不用特别去运营,会自然提升起来

这些元素组合,最终都是为了一件事:提升你社群里这群人的凝聚力,让他们从心底愿意跟着这个群体,愿意出力甚至出钱。

极好的变现、极好的转化、极好的项目落地,都是凝聚力运营的结果。

这个结果对各个社群是一样,但不同的人会凝聚起来的原因其实很不一样。这就是别人的社群运营经验很难用到你自己社群的原因。

感慨三:是引导大家一起干,不是你一个人猛干他们都看着

也有不少社群是活动公司类型的:猛猛做活动,一个礼拜恨不得做十几二十场,每场活动收一点门票费。然后对接品牌方来一起做活动,品牌方赞助一点点钱和东西,有些也参与到活动里。总之,最后做成了一个没有甲方的活动公司:社群里几个核心的人负责组织活动,其他成员负责到场听,最后活动内容发布社交媒体。

这么做可以吗?可以的,如果你主要就是想认识不同的人,见面聊天开眼界交换信息的话 – 有些人做社群确实就这诉求。

但如果你想要更多,比如更活跃的气氛、成员更多主动投入、更多外部资源、更多元的事情可以搞、以及由此而来的更多变现,那么请千万留意这句话:

作为社群负责人,你的任务不是为大家提供节目和活动,你的任务是引导大家都来搞节目和活动。最开始自己搞活动,只是个引子而已。

因为社群要的是大家的向心力,不然就是个跟公司一样的组织,还没有规章制度和工资的束缚,这群人当然松散得要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说配合支持也可能只是敷衍。你提供高质量活动最好,要出力甚至出钱又是另外一码事。

所以你要让他们逐渐把自己的心力、时间、期待和钱投进来。有这些投入,才可能真正对一个组织产生牵绊。你是要搭台子给他们唱戏,不是自己唱戏他们看着。

搭台子自己唱只是社群发展的最初阶段而已,然后很快就要进入到吸引别人上台唱的阶段,一开始是私下邀请树立榜样,然后是制造“每个人都可以上台唱戏”的氛围,再接着就是大伙儿轮流上你负责管理秩序和总方向,最后是把这台大家的大戏推出去亮相赚钱。

所以为啥你卡住呢?因为一直在第一个阶段,搭台子自己唱。有些社群主理人其实是把自己的社交需求和社群的发展混为一谈,而事实是,你自己的社交需求是个非常好的开始,因为很少人能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去聚拢这么多人,这是一种天赋,但越到后面就越要抑制你自己的社交和表现欲,倾听别人的内心声音,并把舞台让给他们。

这本手册里对这个过程有非常详细的讲解,在社群的六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该怎么激发别人唱戏的欲望,到最后该怎么管理怎么变现,都有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用。

感慨四:归属感不是终点,不要停止向前走

最后想跟你们分享的是,有些社群止步在一个很可惜的状态:归属感。

这群人往往性格价值观高度契合,大家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线上聊天和线下聚会都是情绪和认知的极大享受。他们喜欢待在一起,于是也确实常常待在一起,一起吐槽外面的妖魔鬼怪,一起分享彼此的热爱和憧憬,有些成为了彼此的死党,即使什么都不干,安静地彼此陪伴,也是幸福的事。有一个归属感强烈的集体,是件幸运的事。

然后就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人进入了新的人生阶段,就不太常来;有人找到了更有趣的集体,拉几个关系好的一起过去,在这里出现得就少了;或者是,外部风浪逐渐恶劣,大家都心绪不佳,不想出来了。

这些并不是大事,但很容易让人产生“人生无常”的感叹:怎么就不能一直好好在一起呢?

事实上人生就是不断变化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当一群人在一起,往往只能在彼此契合的时段里,短暂地交汇一阵子。

怎么一直好好在一起呢?你们得向前走,让大家以同样的节奏和方向变化,由此保持一种动态聚集,千万、千万、千万不能因为归属感带来的温暖和幸福就此趴窝不动。

给你打个比方:社群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房子,它更像是一部运行中的扶手电梯,不断有新人从加入逐渐提升自己,也不断有老人告别进入新的阶段,电梯上的人一直熙熙攘攘,但成员其实一直会变化。而关键的关键是:无论是社群还是社群里的个人,都要因为这个集体而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断向前走。

停下来的社群,会变成情绪互助会。如果集体的能量不再向前推进,它就会慢慢变成一个互相安慰、抱怨和怀旧的场所。一开始大家还在分享生活,后来只剩“我们以前多热闹”“现在都不发言了”的感叹。这时候社群虽然还存在,但它的意义已经不在“共同成长”,而是停在“彼此取暖”。久而久之,温度也会变成负担。

不往前走的个体,会被原地的关系困住。如果一个人太久不动,他在群体里的角色就被固化:永远是那个负责调节气氛的、提供资源的、或者被照顾的,当这个角色被固化,就会变成对一个人的消耗。

不前进的社群,会失去吸引新人和更新认知的能力。一个长期不更新的社群,就像关起门的老房子。新人进来一看,全是旧话题、老方法、陈旧的氛围,待不久就走。没有新鲜血液,旧成员也失去参照物,他们的思考、判断、甚至语言,都会滞后。最终社群从“一个活的生态”变成“一个封闭的小镇”,外面世界在变,它原地打转。

当一个社群僵化,就会变成曾经的部分政府和国企,出现平均且平庸、抑制成员的创新和进步、制造高昂的退出代价、过于强调人情世故、过于重视群内等级、不尊重隐私边界等现象。其实也并不止政府国企,很多光鲜亮丽的大牌社群也是同样的情况。

所以要向前走,这对每种类型的社群都一样:理想型社群要让每个人的理想都越来越能落地,现实型社群要让每个人的资源越来越有用、项目越来越成功,以及,由此这个社群的话语权和号召力也越来越强。这样大家待在集体里就会有蓬勃的劲头,而不只是“有归属感”而已。

如果你们是一群相似的人,那么人多力量大,大家在一起必定能干成单兵干不成的事,这就是社群凝聚力的核心。

好啦四个番外感慨分享完,以下是这本手册的信息:

1)戳这里直接去「社群指路手册」购买页面

2)包括主体内容(5个板块23篇近5万字)+ 案例及工具(持续更新,工具技术问题容我研究一下)

3)以下是目录:

手册目录

  1. 要做社群吗 >> 1.1 社群的作用,就像做菜时的勾芡 1.2 有两件事是社群做不到的 1.3 社群赚钱逻辑和私房菜差不多 1.4 社群适合这样性格的人
  2. 做哪种社群 >> 2.1 很多社群的卡点是做错了方向 2.2 看准方向(上):社群的两种核心底色 2.3 看准方向(下):从两种底色衍生的四种类型 2.4 还要和你的客观情况结合起来判断 2.5 社群类型中途是可以改的
  3. 怎么做社群 >> 3.1 五个运营关键点和一个新公式 3.2 还有六个发展阶段 3.3 玩乐型社群:熟人小镇同乐同频 3.4 追求型社群:理想岛屿共信共行 3.5 组局型社群:资源码头利益撮合 3.6 情报型社群:消息前哨共享先机 3.7 个人IP其实就是一种追求型社群
  4. 安排谁来管社群 >> 4.1 群主适合找孔雀型的人 4.2 想热闹和谐,还需要三类角色
  5. 这些年遇到的常见问题 >> 5.1 品牌社群不一定只能发产品福利 5.2 品牌可以用社群做精确冷启动 5.3 社区原生邻居社群对商场最有用 5.4 关于独立社群对变现的纠结和迷茫 5.5 警惕社群的僵化
  6. 案例分享 >> 6.1 重庆717C骑行社群:企业化运营 6.2 上海体育课社群:精准定位 6.3 成都麓湖业主社群:撬动熟龄高知人群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