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看了老罗和影视飓风Tim的采访吗?
好赞!都去看!一分钟我都没快进,很久没看这么赞的对谈了。两人都是自己哐哐哐一路走过来,带着一线的诚恳和粗粝,也不太擅长藏着掖着讲场面话 – 老罗经过这几年稍微学乖了一点儿,但嘴里忍住的话都写在了脸上。Tim是个沉默着追求极端的人,难得上一次节目,还是个马拉松式的采访,一肚子得意、鸡血和苦水藏也藏不住。
所以喜欢这期访谈 – 精致漂亮的节目遍地都是,但粗粝诚恳的不多见。当然诚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Tim身上的自洽。
自洽在这个时代太难了。你知道有些事是正确的,但你也知道那些事不现实;你要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并不断找平衡。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姿态,大部分都很拧巴,内心深处带着一种自暴自弃和不管不顾。
这几年我见过的年轻创业者,很多都在这种状态里。世界变得如此不确定,今日不知明日事,往前看半年就是模糊一片。于是只能爬肉眼可见的山峰,登上这一座就赶紧找下一座。站在山顶的时候,快感夹杂着恐惧和悲观。然后逐渐习惯这样的新常态:一边追求极致,一边追求速度,一边对未来的颓败确定无疑。
Tim明显是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创业者,这和成长于确定性时代的老罗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两个人呈现出不同的矛盾,Tim是看不见确定的未来,老罗是回不到熟悉的过去。而两人在这个时间点上坐在一起对谈,真是有意思。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也很有意思。
跟你们分享两个最触动我的点,也愿给你们启发。
以上,以下。
–
做厉害的事
–
在讲自己的内容和产品的时候,Tim反复提到一句“做厉害的事”。
是很轻巧的一句,老罗没怎么追问,后来的各种解读也没怎么提。Tim讲这句话之前,说了很多复杂深入的逻辑去解释自己的做法,讲完之后他放松下来,说了这句话,“做厉害的事”。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做过采访。其实大部分有价值的、真诚的、让人醍醐灌顶的话,都出现在正经讲述之外,比如开场之前,比如结束摘掉麦克风之后。所以有经验的主持人会刻意营造一种“我们没有在采访,就随便聊聊天”的气氛。
Tim讲这句话的时候,终于露出了他这个背景和年纪该有的神色,调皮的、兴奋的、得意洋洋的,所以这句话是他的底层逻辑 – 就是在所有大道理的后面,藏着的的那个没有缘故的动力。
要“做厉害的事”,是因为一直在边缘低洼的位置。
从六七岁就一个人住校,一个礼拜就只能见忙碌的爸妈一次。玩游戏玩得成绩一路走低,自信心跟着走低,然后说谎一年不上学,结果烂到底,爸妈说废了,送出国,去到一个没有中国人的环境,不会讲英文,感觉自己像外星人,偶尔还被俄罗斯同学堵在厕所扇巴掌,烟头在手背烫一个疤。是个不爱跟人打交道的、整天埋头玩游戏的nerd。
而在这样的生活里,偶然间被委任拍了一个学校毕业典礼视频,所有人都看哭,站起来鼓掌,Tim第一次感觉到“现实世界给了这样的认可”。这件“厉害的事”,成为点亮nerd世界的第一束光,并且带来的震撼太大,以至于后来他一直在追求的就是“默默做厉害的事把别人吓一跳”:用最好的器材做数码博主,做最好的影片内容,对标全球最大的博主野兽先生,直播用水下4k光缆做最楚门世界的荒野求生,专业号要冲奥斯卡,大众号用惊人的花费展现壕无人性的体验,就连卖的摄影课都是关于最新的apple log(买了课我才知道iphone还有这玩意儿呐)。
你知道每个人做事都有不同的动力,比如平台会不会推啦,客人会不会喜欢啦,ROI是不是好啦,然后在各种顾虑里找一个平衡,所以做出来的东西大多连自己都觉得一般般。所以我很喜欢Tim的动力:因为从小就并不在人群里,所以并没有同伴的动力可以参考,世界给予最大正向反馈的事就是动力,于是沿着这条路一直钻下去,做越来越厉害的事,期待世界越来越大的正向反馈。
什么叫厉害呢?先镇住自己,然后才能镇住世界。
这句话有很让我醍醐灌顶了一阵。不是要做事,而是要做厉害的事。如果你的努力不能先镇住自己并砰地一声镇住别人,那么这种努力只不过是又一阵子的漂浮于世而已 – 那些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事、为了维持曝光而勉强产出的内容、为了赶季度赶节庆而做出来的产品,共同构成了含混不清的、印象模糊的、于己于钱都助益甚微的、开始结束和中间起伏都让人想不起来的毫不重要的一段存在。
以及,这句话对讨好型人格的创业者非常管用。因为在人群里表达和讨论时会不由自主地附和别人、淡化隐藏自己,所以一个毋庸置疑极其厉害的东西,会代替你向世界发声。
你们也该记得这句话:做厉害的事。不要因为年龄、流量、收益、圈子和舆论而妥协。事实上你的客群,并不关注你的妥协和你“做了”的努力,他们只会记得你做出来的东西本身,有多厉害,就有多惊讶、震撼和欣赏,并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发酵成你想要的口碑、转推荐、合作机会和长尾流量。
做厉害的事,先镇住你自己。
–
在机会中发掘更多机会
–
有个好笑的细节是,谈话到一半,Tim话锋一转说“我今天有好东西送给你”,并当场掏出了一部iPhone递给老罗。
上节目的嘉宾,一般都是认真聊天,乖巧地配合主持人,努力表现,然后期待节目给自己带来流量和口碑。这是被赋予机会的很多人的正常反应。
Tim没有止步于老罗采访这个机会本身,他反客为主地在节目里制造各种话题爆点,并不断挖掘更多资源和机会,且,把这种挖掘和其中产生的冲突,完全呈现在节目上。
我是说,给老罗送礼并不稀奇,猜测很多嘉宾都会送,但一般都是在下了节目之后,寒暄几句,表示感谢,然后顺手送一送,这是非常礼仪之邦的做法。但Tim直接在节目上送,不仅送,还怂恿老罗当场评测。
老罗明显是没预料到,也觉得自己做过锤子手机再测评,怕被恶评,推脱了一番,Tim软磨硬泡还撒娇,于是老罗就讲了,讲得挺专业的。我是在这个时候又认真开始看 – 前面稍微走神了一下 – 看到Tim送礼的做人情、怂恿评测的小心思、老罗推脱背后的中年顾虑和最后咕哝着评测的专业,多生动的一段内容啊,并且活活就让人从iPhone联想到Tim数码博主的身份和Apple Log课程。
这种挖掘还不止一处。
比如他们聊那个荒野求生的直播,一般人大概也就聊聊直播本身,最多聊聊器材和体验,Tim讲着讲着,老罗顺口说了一句“感觉还挺好玩儿的”,Tim突然抓住话头问老罗“你会愿意去吗”,然后就开始了对老罗一发不可收拾的拉扯邀请:
老罗说“除非这件事能产生其他效益”,Tim说“那必然,只要是你一个人去肯定有效益”;
老罗说“这个事可以聊…”然后就想开启下一个话题,Tim把话头扯回来说“我把你扔雪地怎么样”;
老罗说“如果最终落在公益上,或者是落在我们要做的某个事情上,而不只是单纯流量,那可以考虑”,Tim锲而不舍地说“你待一小时我捐一万,你能多待一小时我多捐一万,别的企业家一起加注,看你最终能筹多少钱”,然后又转回那个“我把你扔雪地里怎么样”的提议;
老罗说“能带个帐篷什么的…”,Tim说“不能带帐篷”;
最后老罗没办法了只好说“找找角度,我们可以试着一起玩一下”,你觉得这段该结束了吧,诶,没有,Tim又确认了一遍细节“试着一起玩是指我在导播间看你在雪地吗”;
老罗一脸无奈说“最好是找一批人一起,我一个人容易被解读为炒作,如果大家一起做一件有社会价值的事就比较好,张罗一帮人去”,Tim露出更兴奋的笑容接过话头说“大乱斗!” 过了几轮聊天,Tim cue回大乱斗的话题,说想找几家快递公司去荒岛pk,哀叹自己联系不到这些公司的人,然后眼睛一亮地问“罗老师你能帮我请他们吗”。
全程老罗一直想赶紧过了这个话题,Tim全程认真脸围追堵截。不管是节目效果、社交媒体爆点还是事后他们也许确实能攒起这事儿,这段反客为主的机会挖掘真是精彩。
看着两位你来我往的,我很感慨Tim对机会锲而不舍的挖掘。而两代人的差异在这点上非常鲜明:老罗的犀利依然是温良的、规矩的、合乎礼仪的,而Tim,作为不确定时代下的创业者,并不惮于把野心、争取和被拒绝下的坚持放到台面上来,把一个小小的机会硬生生挖成一个大型合作。
学他呀,不要太乖巧坐等。
–
其他
–
还有很多细碎的感触,比如:
- 讲究但身段柔软:一个电影学院出身的科班,对拍长片并没有执念,而是用同样的精良品质去拍短片,但去角逐奥斯卡;
- 重视迭代效率超过一切;
- 对市场和受众的感知能力极其敏锐;
- 内容做得好的一个检验标准,就是去做电商的时候,同样流量费用投下去,别人看到更容易点进来,获客成本低很多
- 不断的新创意并不凭空产生,每天浏览很多不为人知的小众信息渠道
- 播客是对别人的人生经历的偷取
还有一个不能遗漏的、回到开头的感触:自洽。
Tim的自洽从哪里来的呢?
在所有原因之外,我有个感同身受的猜测:自洽来自于孤独。
因为世界和自己之间有一条明显的边界,所以外面的喧嚣永远是他者。只有自己是需要应对的:自己颓丧,自己点亮,自己疑惑,自己思考,自己寻找,自己突破,自己给自己目标,自己调整合适的姿态,自己认可自己。所以他才说“我有很多向内的内耗”。
–
不同人有不同解读角度,也见不少广告人对他和老罗吐槽广告客户的段落深有共鸣。所以推荐你自己去看看,B站小宇宙小红书都有。不要过分关注他是个富二代的身份(其实确实也不太能算是),我很同意有个小红书博主的评价,他确实是个超级人类,身上颇有马斯克的影子。我们在一个不太寻常的年代,需要一些不太寻常的强心针。